标签:
杂谈新闻出版生活 |
但丁故居一角
但丁故居墙上的诗人青铜像
昨日傍晚,应邀请去苏浙汇吃饭,朋友点了两凉四热外带一瓶酒,声明没大事儿,就是想聊聊。
苏浙汇菜品尚可,就餐环境不错,适合聊天。三言两语说罢工作上的事儿,接着就海阔天空了。其中一个话题就是书。
现在书的种类多,除专业人员难以分类。出版社出书已经放弃了专业出版社的分工,教育社出菜谱、旅游社出教材的事情早就不是什么新闻,赚钱就好,话说回来,不赚钱喝西北风也确实不行。
全国几百家出版社,这几年在出书这个有限的水塘中八仙游水各显能耐,装桢越来越精美,开本越来越花哨,用纸越来越讲究,价格越来越贵。一个选题有市场,千百个类似选题如雨后春笋冒出来,于是价格战,名人效应战,书评口水战硝烟四起。买书就向买萝卜白菜一样,应有尽有,可挑可选,百花齐放、百家争艳。中国出版业空前“繁荣”。
现在早就没了人手一册的书,原来的“毛选”和“语录”创造的奇迹估计永远不会出现了。
现在的书越来越个性化,为不同买书的人做着不同的服务,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书店最多的书是基础教育和考试的书,教辅书的销售支撑着书店的营业额和奖金,一茬一茬的学生和学生的家长无悔地掏着腰包,安慰着心灵,一年半载后,这些东西又成了历史的垃圾,没有了丝毫的用处。
现在的许多书就像是“洋快餐”,洋快餐能添饱肚子解决问题,不必费事,就事论事,尽管营养很少,容易为一生的健康留下缺憾。
现在的许多书是时髦书,名人的月子、厚黑的法子、股市的点金术、陈冠希的女人,首长的秘书,大家买书翻书,攫取隐私满足消息,恨不得迷津一点茅塞顿开,各种“莲花宝典”大行其道,不必修炼一招制敌。宫廷秘方在手,从彩票投箸到封侯挂印,舍我其谁。嗨。在个性发展差异发展的物质时代,书的应景和时髦也并不为怪。
我不喜欢快餐,尽管开卷有益,也不相信通过读书就能接到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买书我有我的取向和爱好,三联书店、中华书局、广西师大、作家等是许多喜欢的出版社的一部分,日本的喜欢二玄社精印的东西,只不过贵的要命。当然,哪个出版社都可能过年吃顿饺子出本好书,或者是出对了一本书,真希望他们天天过年,为他们也为我们,还为传播文明多吃饺子。
不读书可以看电视、上网,那是另外一种阅读习惯,是否冲突和矛盾不得而知,单就价钱说应该便宜不少。“文革”讲读书无用,现在读书有多大用?读什么书有用?有什么用?答案更是五花八门,要我说,还得读点书。从现实讲,没学问赚干净钱不容易,享受生活就更不容易,从精神讲,高贵有品位同样来自于文化的积累,而这种精神的满足同样是活着的最高境界。
买书要买有价值的书,藏书要藏好书,否则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买书,藏书,读书各自分立相互依赖,其中读最重要,否则,浪费资金、资源还占地方,书不读只买只藏,那是玩“学问”,是“装饰”和“范儿”,书成了“长脸”的玩意儿,书很悲哀。
当今,被用于送礼的书要么一大套,要么特精装,总之要看书的价钱,价钱贵的还好说,如若便宜怎么“拿的出手”。目的要是为套近乎或办事儿送的礼,建议还是送硬通货管用,直白明确,用不着藏着掖着,心领神会。要“办事儿”送书(输)恐怕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