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7、大豆蛋白质概论(三)
(2010-05-07 12:05:44)
标签:
杂谈 |
分类: 科技论文 |
大豆蛋白质概论(三)
3、大豆蛋白质的性质
大豆蛋白质主要为球蛋白,是六聚体,分子量约24000。它具有蛋白质所具有的各种重要性质。如:分子量大、胶体性、两性离解与等电点、变性作用、凝固作用、沉淀作用、成色反应、水解产物、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等等性质。除此以外,它还具有一些特性。在此,仅简要介绍一些与大豆蛋白质生产有关的性质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并从而阐明其生产原理。
3.1 两性离解与等电点及其溶解度与pH值的关系
蛋白质分子是由若干个氨基酸以肽键连接而成的,分子中有少数自由的氨基和羧基。氨基有硷性,羧基有酸性,故能在溶液中游离,并呈两性离解.其总离解式如下:
蛋白质阳离子
上式表明:蛋白质分子,在酸性溶液中游离成阳离子,带正电荷;在碱性溶液中游离或阴离子,带负电荷;而在某一pH值溶液中,成为兼性离子,带等量的正、负两种电荷,呈中性,这一pH值称为“等电点”。蛋白质分子呈阳、阴离子状态时,可与酸、碱成盐,易溶解;呈现兼性离子时,为中性微粒,易沉淀。蛋白质游离程度和生成的离子性质及其溶解度,依pH值的不同而异。
大豆蛋白质具有上述蛋白质的两性离解的典型性。其离解程度的变化,如果以其在溶液中的提取率(或者说是其在溶液中的溶解度)对pH值做曲线来表示,则表现为图一的形式
图一表明:①.大豆蛋白质在pH1.5~2.5时,有较高的溶解度;在pH11~12时,有最高的溶解度。②.大豆蛋白质的等电点为pH4.2,此时溶解最低,几乎呈不溶状态。③.大豆蛋白质在不同酸硷介质的溶液中,溶解度有差异,由高至低的顺序是:
NaOH>Ca(OH)2>H2O>HCl>H3PO4>H2SO4>HO2C2Cl3
生产“分离大豆蛋白质”,就是以大豆蛋白质的上述性质为基本原理的。将豆粕与水的混合液的pH值调到适当位置,使大豆蛋白质溶解,除去不溶部分,再将pH值调到等电点,便可使大豆蛋白质沉淀而分离出来。为改善其质量和获得满意的提取率,可以采用不同的介质或者将几种不同的介质适量搭配使用来调解pH值。
在大豆蛋白质生产中,一般是用氢氧化钠水溶液将pH调到11,溶解蛋白质,然后再以盐酸水溶液将pH调到4.2,沉淀蛋白质。图二表明了提取率与pH值的关系。
3.2
蛋白质因受物理或化学因素影响,分子内部副键断开,结构发生变化,致使性质发生变化,这种作用称“蛋白质变性”作用。变性蛋白质一般表现为消化率提高、粘度增大、旋光负值增加、溶解度降低、降低或失去生物活性和生理功效。大豆蛋白质也具有这种变性作用。
3.2.1
表6表明:大豆蛋白质的溶解度,随大豆在脱脂时受热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图三和图四表明:提取温度的升高,使大豆蛋白质的产率降低,而使其粘度增大。图五表表明:提取液被加热的大豆蛋白质比未被加热的消化率高。另外,加热可使大豆蛋白质中的“毒性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剂)变性而失其毒性。综合以上各点可知:大豆蛋白质的热变性,即有“利”的一面,又有“害”的一面。因此,在大豆蛋白质生产中,应当注意选择适当的加热温度和加热方式,以“利”治“害”,转“害”为“利”,以便取得好的效果。
3.2.2
表7表明:①.用硫酸(H2SO4) 沉淀的大豆蛋白质,与用离心沉淀的比较,其溶解度降低、旋光和粘度增高,且硫酸(H2SO4)的浓度愈高其变化愈大。②.用氢氧化钠(NaOH)提取的大豆蛋白质,与用中性盐食盐(NaCl)提取的比较,其溶解度降低、旋光度和粘度增高,且氢氧化钠(NaOH)的浓度愈高其变化愈大。③.用乙醇、乙醚处理的大豆蛋白质,与未处理的比较,其溶解度降低、旋光度和粘度增高。综上各点可知:无机酸、碱和有机溶剂可使大豆蛋白质变性而引起一系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大豆蛋白质的这一性质,在生产中,是选择某些技术条件的依据。比如:在“分离大豆蛋白质“的生产中,为减少变性,对酸和碱应尽量少用并以水溶解稀释后再用。在“浓缩大豆蛋白质”的生产中,用酸或有机溶剂脱糖沉淀蛋白时,则应尽量对其用较高的浓度,以便获得高的产率。在“纤维大豆蛋白质”的生产中,用酸固化蛋白纤维时,更应用较高浓度的酸,以便有利蛋白纤维的凝固。
3.3
蛋白质自溶液中结絮或凝聚析出的现象,称为沉淀。某些酸、中性盐、重金属盐、有机溶剂和生物碱试剂,都可以使蛋白质发生沉淀作用。大豆蛋白质也具有这一性质。向大豆蛋白质溶液中,加盐酸(HCl)、硫酸(H2SO4)等酸至等电点、加硫酸氨((NH4)2SO4)至55%饱和度、加少量的熟石膏(CaSO4)或盐卤(MgCl2)等,都可以使其沉淀。酸等的应用,前文已有叙述;石膏和盐卤在制豆腐脑和豆腐中的应用,为人所熟知,这里不赘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