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万“空巢青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标签:
情感 |
分类: 婚恋心理 |
米兰·昆德拉有篇很著名的小说叫《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本意: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现在,有两千万的空巢青年,他们的生活,看似很轻松,实则让人难以承受。虽然刚开始做“空巢”的时候,这空巢似乎可以成为自己的避风港,但是,时间一长,灵魂的孤独与寂寞是无法忍受的,因为人都是群居的——这是人的天性。
有报道说:2000万“空巢青年”一个人生活,靠买买买精神慰藉。
报道说,中国有这么一类人,正在城市蔓延。他们是主动选择独居的年轻人,他们远离家乡,在大城市中打拼,还大都有一份收入尚可的工作,他们大多20岁至39岁,他们的同类人竟有2000万人。调查显示,空巢青年比普通青年感觉更孤独,但是也有人认为,他们比普通人自由。另外,一份报告显示,"空巢青年"除工作外,生活中更多的是在出租房里上网、玩手机和一个人吃饭。他们更愿意在美食、服饰、数码产品等方面上花钱,追求高品质。21%的"空巢青年"有"月光"现象或轻度负债。看完这些,是不是恍然大悟找到了同类,而更恍然大悟的终于找到了自己“剁手”的根源所在。
与被动独居的空巢老人相比,空巢青年更多的是主动选择独居的年轻人:他们远离家乡,在大城市中打拼,还大都有一份收入尚可的工作。比如青岛的这个青年人张豪。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张豪杰从青岛李沧区回到家中。这套九十多平方米的两居室,是他去年贷款买下来的,目前一个人住。家里布置简单,连电视都没有。
一个人住,通常一个菜、一碗面,就可以解决晚餐。27岁的张豪杰,2013年开始在青岛一家二手房交易网站工作至今,收入还不错。业余爱好不多的张豪杰,平时在家主要是看看书、和朋友喝喝小酒。对比买房前与人合租的日子,张豪杰说,虽然独居没什么不适应,可也有孤独寂寞冷的时候,新家更像是一个旅馆,即使是休息日,他也更喜欢去办公室。
一个人选择“空巢”的原因是各不相同的,但是,不同之中一定会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责任意识的缺乏。这里的“责任”主要是对家庭的责任。而家庭责任意识衰落的背后,其实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不断式微的结果。“孝乎惟孝,友于兄弟”的家庭伦理在各种思潮冲击之下已经岌岌可危了。如果不及时挽救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孝道文化,2000万“空巢青年”可能会变成3000万,4000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