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位年轻的母亲给教育周刊打来电话咨询。很多时候,她不知道女儿为什么闹脾气,为什么突然笑了,又为什么突然爬到她怀里撒娇。希望有人能教她了解孩子的内心。
记着就此采访了《父母课:教养心理学四步实践法》一书的作者、心理咨询师肖军。
肖军老师认为:孩子闹脾气是因为没有得到满足或者说她的满足突然间受到了阻碍;忽然笑了,则是得到了满足;撒娇是在表达自己对亲密和依恋的需求。
情绪的意义就在于表达自身的满足与不满足,并努力寻求属于自己的满足。
孩子得到满足了,就会出现正面的积极的情绪。得不到满足,或满足受阻后,往往会出现负性的消极的情绪。无论孩子出现什么样的负性情绪,家长都要接纳它,并在接纳孩子负性情绪的前提下思考:孩子的负性情绪代表着孩子的什么需求没有得到?这种需求是合理的?还是过分的?是必须给予满足的?还是不能给予满足的?是应该给予及时满足的?还是应该延迟满足的?
肖军老师说:现在有些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
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孩子的内心会有各种需求。比如,受到尊重的需求、安全感的需求、自主的需要、自我实现或者叫渴望表现自我的需求、娱乐放松的需求、渴望被关注、关心和爱护的需求、受到表扬的需求、享受自由的需求、自我探索的心理需求、得到群体认可的需求……如果家长体会不到孩子内心的各种需求,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孩子的情绪和情感。如果家长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情绪,就会觉得孩子的脾气很坏,会认为孩子太古怪太不可理喻,并发出一些诸如“如今的孩子真难教”之类的感慨。亲子之间的代沟,大多与父母无法理解孩子的情绪有关,特别是无法理解那些隐藏的情绪有关。

《父母课:教养心理学四步实践法》:一个系统而实用的教子方案,让天下父母不再困惑!
当当网
京东网上书店 亚马逊网上书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