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考后综合症”,心理专家来支招
(2014-06-24 08:52:02)
标签:
教育 |
分类: 心理讲座与媒体采访 |
以下是接受荆门日报教育周刊记者的文字采访记录:
中考与高考都是人生中的重大事件。考生们都调动了全部的心理能量来应对挑战。家长们也竭尽全力帮助孩子调整心理。这些都是必要的。可是考生和家长往往会忽视考试之后的心理调节问题。
考试结束之后,有两种现象必须引起家长的重视。
一种情况是,有的考生觉得自己考砸了,并因此闷闷不乐,郁郁寡欢。极个别的孩子还会无缘无故发脾气,甚至砸东西发泄。曾经有一个高考的考生,因为对自己的考试发挥感到悲观失望而在高考成绩出来的前一天自杀身亡。而实际上,他的高考成绩并不差。他只要还坚持一天,就不会是这样一个悲剧的结局。
首先,要告诉孩子:考试成绩出来之前,一切都是未知数。为一个未知数痛苦是相当不明智的。
如果孩子还是闷闷不乐,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走出去。比如出去旅游,参加社会活动、娱乐活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等。总之,不能让孩子总一个人闷在家里。否则,就可能真的闷出心理疾病来。
如果孩子一味地自责,总认为自己对不起老师,对不起家长,可以适当引导孩子进行外归因——也就是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挫折不仅自己有责任,家庭乃至社会其实也有责任。这样可以有效减轻孩子的自责。
如果孩子总是怨天尤人,甚至砸东西发泄,家长可引导孩子进行内归因——也就是引导孩子找到自己内在的原因。同时还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个成年人或者准成年人,自己要学会对自己负责,而不是把责任都推给别人!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所谓的“考后综合症”。
考试前和考试后的心理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即落差很大。考试前来不及顾虑的问题会在考后涌现。有些同学会突然感觉头脑空虚,无所事事,内心难过;有的同学会因为考试后的结果忧心忡忡,浮想联翩;也有的同学,因为压力突然解除,兴奋过头而失眠烦躁。这些都是所谓“考后综合症”的表现。
因此,高考、中考结束后的放松也要保持一定的“斜率”,慢慢解除。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恶补睡觉和无节制地玩耍。
那么,考试之后正确的方式应该是怎样的呢?
首先要多接触社会,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要自觉阅读一些好的书籍。性格外向的考生,利用暑假读一些好书,培养静下心阅读的习惯,对完善自己的性格是大有好处的;理科考生借长假去读些文学名著和一些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世界名作,则可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有条件的考生可以和亲人一起外出旅游,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美感,放飞心情。那些爱好运动的考生每天安排适量的时间或打球,或游泳,既能锻炼意志,也可开启心智,还能得到放松。当然,游泳必须到正规的有救护人员的游泳馆。
另外,高校和高中的学习生活竞争将非常激烈,高考考生或适当加强英语听说训练,或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中考考生利用暑假在培养自己的自学习惯和能力上下些功夫,在这样一种自然状态下学习,既可避免过多压力,又可为后阶段学习生活提升竞争力。
刊载于荆门日报2014年6月24日教育版,有删减。报纸链接:
http://paper.jmnews.cn/jmrb/html/2014-06/24/content_3183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