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者信箱(教育答疑5-6-7-8)

(2013-05-15 11:00:14)
标签:

w

教育

分类: 纸质媒体发文归档

问题5:
孩子上幼儿园大班,上小班、中班的时候很乖巧,上了大班后,不知道怎么回事,总是喜欢打小朋友,上次把班上的一个女孩脸都抓破了,害得我们还要去登门道歉。请问孩子怎么会变得这么有攻击性呢?
建议:

既然是上大班之后忽然发生的变化,要找到原因就必须清楚:孩子上大班之后,他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家庭与学校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什么变化会对孩子造成比较大的影响?上大班后,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在孩子身上发生?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有没有什么变化?只有找到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幼儿打人是行为问题,也是情绪问题。幼儿打人的常见情绪有两种:一种是表达愤怒;一种是表达亲密。从他把一个女生的脸抓破看,他可能是在表达愤怒。这样,我们就需要清楚他为何愤怒,并帮助他合理地宣泄愤怒。要帮助孩子宣泄负面情绪,家长必须做到: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不能有负面情绪,不能认为是孩子害得自己怎么怎么样。

解决了情绪问题之后,还要解决关系问题(主要是孩子与同学的关系),要培养孩子与人相处的能力——如何与同学合作,如何向同学表达各种情绪,特别是要学会合理地表达亲密与愤怒的情绪。这种能力,需要家长与老师长期关注与培养。

 

问题6:

我一个朋友的孩子上初中一年级,上小学的时候就成绩就不好,还喜欢说谎,家长对她的管教一直都很严厉,可是也没什么作用。进入初中后,成绩仍然不好,跟同学也相处不好,总觉得同学看不起她,非常自卑,经常流露出不上上学的念头,家里人也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她了,对这样的孩子,该怎么教育呢?
建议:

家长对孩子一直管教得很严,孩子却经常对父母说谎。这说明和谐的亲子关系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关系出了问题,再好的方法也难以奏效。因此必须及时改善关系:比如多欣赏,多鼓励,多从积极面看问题,多一些正面暗示,少一些“孩子成绩不好,还爱说谎”之类的负面暗示;与孩子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不过多地干预孩子,让孩子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严厉要有度,还要有所区别,不可凡事都严厉。亲子关系改善了,孩子就能学会与家人相处的技巧,并能将这种技巧迁移到与同学与老师相处的过程中。与家长、老师、同学的关系都融洽了,孩子的自卑才能得到消除,学习才会有希望。

  答疑地址链接:

  http://paper.jmnews.cn/jmrb/html/2013-05/08/content_521958.htm

 

问题7:

我是一名小学老师,班上有个孩子,在父母离婚后跟妈妈生活,家里人对他十分娇惯,造成他脾气倔强,以自我为中心。妈妈再婚生子后,孩子变得情绪反常,上课也无精打采的,对什么事情总是提不起兴趣。该怎么帮助他呢?

建议:                                      

父母离婚后,出于对孩子的补偿心理,往往都会比较溺爱孩子,甚至纵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作为老师,可以这样提醒孩子的父母:越是觉得对孩子内疚,就越是要严格要求孩子,绝不能让孩子看出父母深深的内疚。因为有的孩子会在无意中利用父母的内疚来满足他的某些过分要求。长期这样下去的话,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将变得越来越困难。母亲再婚生子之后,家庭环境会发生一些大的变化。孩子适应这种家庭环境需要有一个过程。孩子情绪的问题很可能是这种适应上的问题。这时,除了家长要多关心这个孩子,老师也应该对这个孩子付出更多的爱,比如,为他竖起大拇指,拍一下他的肩膀,在他生日时送他一个小礼物,在他情绪反常的时候充分接纳他,不给他贴一些诸如“自我中心”的标签。

 

问题8:孩子上15岁,上初三了。这孩子学习成绩不错,但是逆反心理十分强。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家长越是反对的事情,他越是对着干。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使性子,以不去上课来威胁父母,弄得父母亲实在无计可施,是不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很叛逆啊?该怎么教育他呢?

建议:

青春期的孩子有逆反心理很正常,完全没有逆反心理才不正常。只是正常的逆反心理应该适度。过分的逆反心理往往是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紧张的结果。

既然父母越是反对的事情他越是要做。那么,就有两种策略:1)父母想孩子做的事情,却故意不让孩子做。2)父母不要简单粗暴地反对孩子要做的事情。其实,父母反对孩子做某些事情,有时可能是不明智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因为孩子也需要从自己的失败中获得一些教训,而不仅仅是听别人的道理。

最后说一说孩子用不上课威胁父母的事情。其实,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害怕剥夺上课权利的,除非他不去上课是为了在家里沉迷网络游戏,或者是为了逃避学校的某些事情。所以,不害怕,不理会孩子的威胁,不让他在逃学期间获得某些“好处”就OK了。

答疑地址链接:

http://paper.jmnews.cn/jmrb/html/2013-05/15/content_523993.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