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中国农谷的文化内核
(2012-03-20 20:49:12)
标签:
屈家岭文化杂谈 |
分类: 纸质媒体发文归档 |
二月十二日,省委书记李鸿忠在荆门调研时指出,“中国农谷”姓“农”不唯“农”,是推动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平台,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建设“中国农谷”,要以产业为支柱和核心,突出发展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业,全力打造“产业之谷”。要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全力打造“绿色之谷”。要创新体制机制,以最先进的思想、理念和方法,探索发展新模式,培育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发展文化,全力打造“创新之谷”。要以造福人民群众为落脚点和根本目的,全力打造“富民之谷”,让人民群众在“中国农谷”建设过程中同步共享发展成果。
在这段讲话中,李书记提到了四个“谷“,即“产业之谷”、 “绿色之谷”、 “创新之谷”、“富民之谷”。最后一个“谷”—— “富民之谷”是前面三个“谷”的结果,或者说是目标,是中国农谷奋斗的方向所在。
而“产业之谷”则又包含了“绿色之谷”和“创新之谷”。也就是说:这产业必须是绿色的,是环保的,可持续的。那种不可持续的,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必须抛弃的。而要真正做到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就离不开科技创新,“绿色之谷”是离不开“创新之谷”的。
“产业”离不开“绿色”和“创新”,只有这样,建设“中国农谷”才能给我们带来“富裕”和幸福!
同时,李鸿忠书记在调研时还提到了“生态文化”一词。这 “生态文化”其实就代表了“文化之谷”。
荆门市地处湖北中部和“两圈一带”结合部,是全国粮食主产区和湖北农业生产的典型代表区,人文、农业、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境内的“屈家岭文化遗址”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是五千年前神农氏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厚礼,也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这里,发现了中国第一粒人工稻、第一只彩陶纺轮、第一座隔墙连间式住房遗迹,形成了内涵极为丰富的农耕文化,是长江中游、江汉平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华中科技大学张建华教授等提出“屈家岭·中国农谷”的概念在很大的程度上正是基于其鲜明的文化特质。如果忽视了其文化特质或者是对文化特质重视不够,我们就很容易将“中国农谷”与美国“硅谷”、中关村“中国硅谷”、武汉“中国光谷”在科技产业层面进行简单的比较。而比的结果当然是妄自菲薄:荆门,这么一个小地方,如何与美国旧金山、中国北京、湖北武汉相提并论呢?
所以,在“产业之谷”、 “绿色之谷”、 “创新之谷”、“富民之谷”的前面还要加一个“文化之谷”, 以突出“中国农谷”的文化内核。而突出“文化之谷”,不仅可以提升荆门人民在“中国农谷”建设中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同时也与中国目前的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相吻合。
至于如何深入挖掘“中国农谷”的文化宝藏,如何赋予“中国农谷”新的文化内涵,如何用科技的途径、艺术的形式向世界展示其文化,如何用产业化的方式向世界推广其文化,这正是“中国农谷”建设中亟待研究的课题。
(2012年3月17日《荆门日报》论坛栏目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