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集体不让座”,存在哪些心理现象?
(2010-11-17 10:45:03)
标签:
纽约宋体《扬子晚报》道德教育道德感校园 |
分类: 心理讲座与媒体采访 |
7名中学生在南京公交车上“集体不让座”,受到近2万名网友关注,有网友说“90后没素质”,批评“没公德”。有学生跟帖说“背十几斤的书包,每天学习到深夜,还要早起,我们比他们这些老人累多了”!( 11月6日 《扬子晚报》)
这里面可能存在着一种从众心理:大家都不让座,我为什么让座?别人都不让座,我一个人让座,我不就成了同学们中间的另类?
这里可能还存在一种心理现象,叫责任分散现象。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吧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然,那些道德感特别强烈的人,在这种情况是无法分散他的责任的。而那些道德感不是十分强烈的人就很容易在这种场合下分散自己的责任,甚至忘记自己的责任。可惜的,我们这个社会里,道德感十分强烈的人(特别是青少年)已经越来越少了。
最后,我还要对同学们说:
背十几斤的书包不能成为你们不让座的理由;
每天学习到深夜,还要早起,也不能作为你们不让坐的借口。
给老人让座,累的是双腿,幸福的是心灵!
给老人让座,我们的心灵就是花园!
拒绝给老人让座,我们的心灵就是沙漠!
(本文为本市晚报采访稿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