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眼中的《背影》

(2010-09-15 12:39:33)
标签:

朱自清

《背影》

武汉调查

病态

文化歧视

完美主义

教育

分类: 教育视点

据说,有个知名文化学者赞成中学课本删除《背影》,主要有以下几大理由:

一、学生不喜欢。据说2003年年底,武汉一家晚报披露,朱自清的《背影》在中学生民意测验中得分很低。中学生不喜欢《背影》,主要理由是,文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形象又很不潇洒”。因此,某中学语文教科书将《背影》排除在外。我不知道这样的调查是如何进行的,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不过,我——一个曾经教《背影》无数遍的中学语文教师,多少还是有点发言权的。上这篇课文,如果单纯就事论事,学生会觉得无味,甚至觉得很平淡。只要老师善于引导同学们进入作者当时特定的环境,并且注意将这篇文章的内涵进行拓展,学生就相当喜欢。比如,其中有一次我教《背影》时,教的是一个实验班,班里有很多学生是外地的,我就引导学生:如果你的父亲送你到车站搭车上学,你怎么表现父亲对你的爱?你会不会写父亲帮你买这买那,甚至违反交通规则帮你买饮料?你肯定不会写,因为你知道父亲这样做是溺爱,是害你而不是爱你!你可能会写父亲教你如何过马路,教你如何识别劣质饮料等等。那朱自清为什么要写父亲对自己的溺爱呢?学生讨论后发现,那不是溺爱,理由如下:1、朱自清当时已经是成年人了,不是孩子了,不存在溺爱的问题了;2、那是特定情景下的爱,是情的自然迸发,是人之常情,因为父亲不知道何时才能见到儿子啊!再比如,一般的文章歌颂父爱就只写父爱,绝对不会写父亲的负面情绪。为什么作者结尾要写父亲总发怒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又有许多精彩的分析,有的说“怒”是因为“苦”,还有的说“怒”也是因为“爱”,“怒”是为了陪衬“爱”等等。当学生的认识到了这样一个高度之后,老师再引导学生拓展思维:你的爸爸妈妈也爱你,对不对?你的爸爸妈妈是不是也偶尔有骂你甚至打你的时候?(大部分同学都有。)如果让你来写父母对你的爱,你是单纯写父母如何爱你?还是同时写父母发怒甚至打你骂你?你觉得哪种写法更感人?通过《背影》的学习,你是不是对父母的爱有了更深的理解?绝大部分学生在我的这种引导下,都会受到很多启发——不仅是写作的启发,更是人生的启发!

所以,如果说有的学生不喜欢《背影》,其实是这些学生的老师不会教《背影》!现在,喜欢语文课的学生都很少,那是不是该建议教育部将语文课也删除?

至于用交通规则来说事,那不过是孩子们的搞笑而已,大人们居然也当真!还有什么潇洒的问题,老师为什么不引导学生思考:真正的爱,什么时候是潇洒的?真正爱一个人,爱到骨髓的时候,你会潇洒?当你时刻牵挂亲人,亲人却要离你而去了,你还能潇洒?潇洒的爱大多是虚假的爱,是电视剧肥皂剧骗人的把戏啊!

二、说《背影》反映的是病态的美。那什么是病态的审美?朱自清的父亲如果在平时还为儿子爬铁道买橘子我们还可以说它是病态美。在这个分别之后不知何时再相间的时刻,父亲偶尔出现一点极端行为,谁又不能理解?再说了,文学中感人至深的地方,往往是带一点病态色彩的。林黛玉和薛宝钗对宝玉的感情,她们两个的感情,谁更常态?谁更病态?当然是薛宝钗相对常态,林黛玉相对病态。那他们两个,谁的感情更打动人?当然是病态的林黛玉的感情打动人啊!还有著名的诗歌《恶之花》,也是著名的以恶写美。这里的“恶“也不过是在传达一种极端的感情而已。表面为“恶”,其实为“美”!

所以,“病态”二字不过是一种文化歧视,对稍微超出常规一点的情感的歧视。可没有非常态,没有病态,哪来常态?如果一个人一生从来没有过几次感动人的所谓病态情感,这个人才是世界上最病态的人!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居然还用“病态”二字评价文学作品的美!这不能不说:中国社会太缺乏文艺启蒙了。

三、朱自清的父亲娶多个姨太太,家庭不得安宁——气死其母亲,丢掉其官职,让其子女跟着受穷。也就是说,朱自清的父亲道德不好,沉迷女色,还没尽到孝道。我们先不论证朱自清的父亲道德水准是不是真的很糟糕,我们先假设朱自清的父亲就真的道德水准不高。即便如此,一个喜欢女色的父亲就不配爱自己的儿子吗?这篇文章是表现父爱,又不是表现孝心和夫妻感情的!因为朱自清的父亲在婚姻问题上出现了问题,就否定他对儿子的爱,这反映的是一种完美主义倾向——其实就是幼稚化倾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