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农民工子女城市学校城市学生 |
分类: 心理讲座与媒体采访 |
暑假即将结束,新的学期即将开始。
有些农民工子女也将要离开乡村融入城市,融入新的集体了。而离开长期学习生活的环境,进入全新的环境,这对孩子来说,往往会造成心理上一定的压力。而有些农民工朋友因为自己的文化程度不高,而把全部希望都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无形中又增加了孩子的心理压力。二者加在一起,农民工子女无形中就比其他孩子的心理压力就要大许多倍。
那农民工子女该如何融入新环境呢?
1、家长首先要认识到:学习环境的变化对孩子的心理是一种挑战,家长一定要多呵护,少对孩子提过高的要求,不要以为没有少孩子吃的和穿的就行了。孩子一旦心理上出现偏差,往往会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幸福。
2、老师们也需要对农民工子女——特别是刚转入的农民工子女多关心多体贴,切不可进行训斥。老师对他们一句暖心的话,可能就会温暖这些孩子一个冬季;而一句训斥的话,就可能会让这些孩子很长时间内都抬不起头来。
3、更重要的是,农民工子女自己也要学会适应环境。
首先,在语言上,如果以前没有说普通话的习惯,进入城市学校之后,一定要坚持讲普通话——至少上课必须说普通话,因为和周围人使用相同的语言往往是融入环境的一个标志。
其次,要学会和班上的同学交朋友。在班上有了好朋友,就会对班集体有归属感。
还有,心理压力过大的时候要学会倾诉——切不可因怕丑而将苦恼埋藏在心中。要学会向老师家长乃至同学求助,学会用城市所许可的方式来娱乐。有了心理压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运用一些不恰当的方式来缓解压力——比如打架骂人、沉迷游戏等。
再者,就是要主动参与班级以及学校的活动,增加自己在新环境的主人翁意识。
最后特别重要的是,在融入新的环境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有所吸收、有所保留。
所谓吸收,就是要善于学习城市学生一些好的品质,善于吸收城市中一些先进的文化,善于利用城市所特有的一些资源。所谓保留,就是一定要保留在农村生活中所培养起来的一些优秀品质。比如,城市学生的开放心态与活跃求异的思维是刚进入城市学校的学生应该学习的,城市生活中的一些规则(比如交通规则、公共场所规则等)是必须掌握的,城市所特有的一些公共设施(如图书馆、青少年中心、体育馆等)是要充分利用的,但农村学生的勤奋刻苦节俭朴素则是一定要在城市生活中有所保留的。有的农村学生进入城市学校之后,觉得自己太老土,就一味地在穿戴上改变自己——当然,适当地改变一下穿戴打扮也是融入新环境的一种手段,关键是不能本末倒置。这样,该吸收的没有吸收,该保留的也没有保留,看起来可能很像一个时尚的城市学生,而本质上却是不伦不类的边缘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