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禁止孩子背后的诱惑!
(2010-05-21 12:59:16)
标签:
育儿教育零食家长会黄色书刊 |
分类: 亲子教育 |
有的家长会严肃地对幼儿说:不准碰某某电器开关!幼儿口里答应:“好!”但家长不在的时候,很多幼儿会忍不住动一动,因为家长在禁止的同时实际上也在向幼儿表明:这个开关很神奇!
还有的家长则会对上小学的小男孩说:“不准玩火!小心火灾!”孩子口里答应着,但心里会想:爸爸、爷爷每天抽烟。不就是玩火吗?我也是男子汉,凭什么就不准我玩!”家长不准玩火的禁止语很可能会成为某些孩子玩火的提示语。
许多老师会对学生讲:禁止给老师同学取外号!可孩子们给同学和老师取外号的活动一直是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为什么?因为你越禁止,孩子们越觉得有趣!你无所谓了,孩子们喊外号的兴趣倒降低了。
家长们还会对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说:“不准早恋!这样会毁掉你的前途!”孩子口里答应着,心里却想:“不准我早恋,就说明我已经具备了早恋的条件了!大人们这么害怕我们早恋,但还是有那么多人早恋,这说明早恋一定很好玩!我为什么不能尝试一下?”
甚至有极少数的家长会在孩子刚刚能分清男女的时候就禁止孩子看一切关于男女亲昵的电视镜头。这样的禁止行为,除了会给孩子一个非常不好的心理暗示——男女之爱是可耻的之外,还会刺激孩子过早地关注男女之情。这里的禁止行为会成为标准的诱惑行为!
上面说了这么多禁止语的负面影响,那么,是不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不能使用禁止语?也不是,因为有些事情对孩子而言是必须禁止的。为了防止“禁止”向“诱惑”转化,家长和老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学会“禁止的艺术”。
1、尽量用“规避”代替“禁止”。比如,有些家长会禁止孩子吃零食,可是家里又经常买很多零食。这对一些意志力不是很强的孩子来说,实在是一种折磨。而折磨的结果往往是孩子吃零食现象“禁而不止”。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家里规避零食,不让孩子看见零食和接触零食。
2、平静而非过激地使用禁止语。在使用禁止语言时,力求避免情绪化语言。还是以孩子吃零食为例。有些孩子零食吃多了,不吃饭,对身体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为了孩子的身体着想,禁止孩子吃零食是明智的决定。但禁止之后,孩子偶尔还是会吃,这时,家长也不要太激动,悄悄地将孩子的零食收起来,或者平静地给孩子一点小惩罚即可。如果在禁止孩子的时候,家长的情绪过于激动,就会在无意中将孩子的抵触情绪调动起来。这时,家长的禁止语就成了孩子突破禁区的推手:你越不准我吃垃圾食品,我越要吃!看你能把我怎么样?
3、正式禁止之前,可安排孩子了解甚至适当尝试被禁止的对象。比如不准孩子看黄色书刊。在禁止之前,家长或老师如果能向孩子介绍一下黄色书刊和一般的人体生理科普书籍的区别,能向孩子介绍一点青春期性生理和心理的知识,孩子就不会被家长老师的禁止所诱惑了。
4、禁止之后要有后续的监督。光禁止而不监督的话,还不如不禁止。有了监督,禁止才有意义和效果。可惜,有些家长、老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对孩子禁止很多,监督却很少。
5、如果禁止效果不好,要考虑是否给孩子一些替代的满足。比如老师禁止学生下课打打闹闹,可就是禁止不了。为什么?因为孩子们在学校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下课打打闹闹是他们唯一的娱乐。如果你不引导孩子开展一些体育活动、文艺活动等等,让学生们在下课打打闹闹的活动之外找到一些替代的满足,那么你的禁止就不会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