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小男孩在家里来了客人之后,必须自己去开门。如果不是自己开门,就算客人进门了,他也会叫客人出去重新敲门,好让他亲自开。如果客人不照办,他就会大哭大闹,直到客人照办为止。
还有一个故事:一位父亲平时有意识地让自己上小学的儿子在某些方面控制自己,如晚上在外面应酬,儿子有权叫他在规定的时间必须回来;儿子有权决定自己的特长发展等。
第三个故事:一个离婚的母亲和自己的女儿相依为命。有一次她和女儿上街买衣服,为买何种衣服,母女发生了矛盾,都不理对方了。后来还是女儿哄母亲,化解了矛盾。
第一个故事的小男孩因平日无权力感,缺乏自主感,总是受大人摆布,便在来客人时行使权力加以弥补,因为来客人时父母不便发脾气,以补偿大人对他的专横带来的不平衡。这个故事是大人完全控制孩子,孩子只能进行隐秘的反抗(控制门、玩具或者比他小的孩子等),是一种非理性教育的结果。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自主能力的培养。自主感始终得不到满足的孩子进入初中之后,会显得比别的孩子幼稚,比较不容易长大,比较容易出现成长滞后的现象。
第二个故事的小男孩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控制欲的满足,使他获得了自主感与自我价值感,为其自我意识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是理性教育的结果。这种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成长较快,将来的工作能力一般都较强。
第三个故事的小女孩则完全控制了自己的母亲。用这个小女孩的话说:“开始我并不想哄她。可后来我看她挺可怜的,就哄哄她啦!”这种儿女对父母感情的反控制在现代社会并不少见,只是我们并没在意罢了。其结果是父母失去了对子女的引导作用,丧失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孩子成长中的心理隐患是巨大。
孩子的控制欲是一把双刃剑,适当满足孩子的控制欲至关重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