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明确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那么班主任究竟该如何有效地批评学生呢?或者说,班主任在批评学生的时候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呢?
奖励学生的一般原则是:“对人不对事”
,即更多地关注学生身上的积极特征,而不是过多地关注学生做的某件事情本身。而批评学生的一般原则是:“对事不对人”。“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体现,是后现代叙事理念“将人与问题分离”的运用。但在现实中,很多老师(家长)在奖励学生(孩子)时,过多的关注了他所做的事,而在惩罚时,又过多的关注了犯错误的人。
批评学生时,一般情况下,我们都要告诉他,我们批评的是他做错的某件事,而不是他本人。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还可以保护孩子的自我价值体系不受破坏。
班主任批评学生的方式有很多,一般有四个层次:一、故意忽视(一般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所犯的一些较轻的错误)。有时候,不理睬学生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批评。二、让学生承受其行为的自然结果(指学生不良行为发生后产生的必然结果。这种方式是让他咎由自取,以达到惩罚的目的,不再发生这样的不良行为)。三、责备和不赞成。四、辅助措施(如写反省作检讨,特别严重的通报批评、记过等)。第一个层次是一种不批评的批评,第二个层次是事情本身的批评,第三个层次则是来自他人(老师与家长)的批评,是孩子在平时承受最多的批评类型。这种层次的批评是一定要贯彻“对事不对人”原则的。但实际的情况常常相反:“你怎么生得这么笨啊!”“一点上进心都没有!”一句话就将孩子全盘否定了,教育也就开始走向反面。第四个层次的批评,需要引导受批评者对自己的问题做深层次的反思,而不能让老师(家长)代替他们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更不能违背“惩罚对事不对人”的精神。教育者时刻要切记的是,绝不能把孩子的问题说成人品的问题,而只能说成是行为习惯的问题,是受了某种不良影响的问题。
老师对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批评,是一种很有创造性的手段,讲究很强的科学性和人文关怀,务必避免盲目性、随意性和冲动性。学生迟到了,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叫学生唱一首歌。这其中也就贯穿了惩罚对事不对人的精髓:你迟到了,是不对的,要惩罚。但是,你这个人我是非常的喜欢,否则,我怎么会听你唱歌呢?
而班主任老师要想真正贯彻“对事不对人”的批评法则,保持平静而和谐的心态则是关键中的关键。如果发现自己面对学生的心态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则应立即停止对学生的批评,否则批评就很容易变成“体罚”或“心罚”,变成一种直接指向孩子的身体攻击或语言攻击行为。其对孩子脆弱心灵的伤害之深有时是无法预料的。可惜的是,有些自我觉察能力差的班主任老师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那些因批评学生而造成极其严重后果的悲剧大多与此有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