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渴望被人欺负的男生

(2009-08-06 22:30:12)
标签:

育儿

人格

校园暴力

家庭教育

冯小哲

教育

分类: 纸质媒体发文归档

心理日记:

小哲在我们班是一个被欺负的对象。男生都喜欢欺负他。有时,男同学们会一涌而上将他压在人堆里面,直到他连喊救命的声音都发不出来为止;有时,会有许多同学一起向他的脑袋投射粉笔,而他就抱着脑袋蹲在地上任人投射;还有些喜欢整人的同学经常用手指着他说:快下跪求饶,否则就打死你!他立马就会跪下,并且不停地说:求你饶了我吧!求你饶了我吧!还有更绝的,甲同学和乙同学闹了矛盾,甲同学就走到小哲面前说:你赶快去打乙同学,否则就打死你!小哲果然就上去要打乙,结果当然是他又被打了一顿。他似乎从来就不知道吸取教训。

听小学的同学讲,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他的爸爸就开始给老师打招呼,要同学们不要欺负他的儿子,但是,小哲还是从小学到初中一直被同学欺负着。班主任周老师在我们进入初中的第一天就宣布一条禁令:谁也不准欺负小哲!而宣布禁令的第二天,同学们就开始不断地欺负他了。原因是什么?不是同学们太不听话,而是小哲实在太贱。下课的时候,他总会突然打你一下,然后马上就跑开。上课的时候,也会趁你不注意向你抛一个纸团。而你只要一抓住他,他马上躺在地上大喊大叫,声音十分恐怖,好像真有人要谋害他似的。如果,这时有老师来,他马上会躲在老师的背后,样子十分可怜。老师当然会把欺负他的同学臭骂一顿。但老师一离开,他立刻又蹦又跳,十分爽的样子。

时间长了,班主任周老师也懒得管了。这样,全班的男同学像得到了默认许可似的,全去欺负他了。他就成天在同学们的欺负中悲惨地叫着喊着。而叫过喊过之后,他又是一样地快快乐乐嘻嘻哈哈,一点都看不出他曾经被欺负的样子。他就像一个玩具一样,供我们玩耍着。我们都很开心。但是,有一天,心理健康课的老师知道了这个情况后,对我们说:“其实,你们也是他的玩具!”这句话,让我们非常震惊!

小哲还非常喜欢不停地对我们男生说,他和哪个女生很好,要和哪个女生结婚了,并且还说许多荤话,引来同学们一阵阵的哄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他说完荤话之后,同学们就会蜂涌而上,围着他要他脱下裤子。虽然每次都不会真的脱下来,但总要脱一半,吓得女生们都蒙着脸不敢睁开眼。我们班的女生看见他就要赶快跑开。他却很得意。

总之,小哲是我所见到的最不可思议的人。

心理点评:

故事中的小哲是一个被别人玩的人,但也是一个玩别人的人。只是他得到快乐的方式和别人是相反的。别人以控制人为乐趣,而他以被别人控制为乐趣。如果有人长期控制别人,有时可能是被控制的人存在被控制的需要。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角度来思考,也不过是控制与被控制或者是控制与反控制的历史。

这种自我意识失去支撑,只有以自我的被控制来代替自我意识的倾向,将直接威胁到正常人格的形成。如果家长不引起重视并改变其行为方式,将极有可能形成人格障碍。而这种倾向又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可以这样说:孩子在学校渴望被控制正是因为他习惯了在家里被控制。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改变家庭教育模式为突破口。据了解:小哲的父亲基本不管孩子,完全交给母亲去管教。而母亲的管教方式又常常走极端:心情好的时候,对孩子百般溺爱,心情不好的时候就用鞭子抽孩子,而且还要将他的衣服脱光了之后赤条条地抽打。有时,小哲受不了了,就赤身裸体地往外面跑。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上初中。无论溺爱还是专制都和母亲深层次的控制欲有关。在溺爱加专制的家庭教育模式中,孩子的人格出现一定的偏差就很容易理解了。因此,要想矫正人格偏差,除了父亲必须充分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平时和孩子多接触,使孩子心目中有一个可供模仿的男子汉榜样之外,最关键的就是母亲必须学会尊重儿子的人格,而只有尊重孩子的人格才可能培养孩子的人格。而要真正地尊重其人格就必须转变教育方式:变专制的方式为民主的方式,变溺爱的方式为适度爱的方式。

现在,校园暴力已经是一个很普遍的话题。在如何消除校园暴力方面,人们思考最多的是施暴者的深层心理,而对受暴者的心理缺乏深入的认识。从小哲的故事中,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消除校园暴力,加强对施暴者的法制教育和心理辅导很重要,而关注受暴者的深层心理,改善受暴者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其增强人格的力量也是同等重要的。

另外,小哲同学和其他同学一样正是处于对“性”感到十分好奇的阶段,对“性”有一些特别关注都是正常的。但如果频繁地利用语言来刺激自己的性意识,寻求精神上的性满足,那么其人格很可能同时为性的刺激所控制。无论是将人格交给他人控制,还是交给“性”刺激所控制,都是糟糕的!

这里,除了学校要加强青春期的性教育之外,孩子的父亲需要以一个男人与另一个男人进行交流的方式来引导孩子,陪伴他顺利走过这段多事的季节!

(最初发表于《心理医生》杂志,后被收录在我的心理学专著《中学生心理日记点评》一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