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名不正,言何以顺?
当今的中小学语文课,名不正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语文课的名称在当今名不副实
解放前,语文称之为“国文”、“国语”,1949年4月,统一称为“语文”,1950年6月,全国统一的语文教材正式编辑出版。从此,语文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一门课程。语文学科“正名”之始,关于语文的含义,叶圣陶先生就指出:“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之语,不可偏废,故合言之”。在这个定义中,“语”在前,“文”在后,可见“语”的作用——即“听说训练”的极其重要性。可实际的情况呢?在语文教学中,“语”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除了在小学低年级,听说训练还有一席之地,在小学高年级以及整个中学阶段近10年的语文教学中,其实主要是“文”的教学,而“语”的教学——听说训练往往只是一个陪衬,甚至经常被我们的语文老师所排斥——中考高考又不像英语一样考听说能力,我干嘛要浪费时间训练学生的听说?让学生多做几道题,成绩不是提高得更快一些吗?我干嘛要为学生十年以后的学习操心?所以,语文课的名称在当今是名不副实的。
“语文”是一个大概念,从逻辑上讲,它不仅包括汉语,也包括英语、俄语、法语等。在学生的课程表上,让语文与英语这两个本相互包含的概念并列在一起,不利于学生严密逻辑思维的建立。我们的民族要成为一个重逻辑重理性的民族,就必须从娃娃抓起。
语文课的名究竟该如何才能顺?
一、“语文”改为“华语”或者“中文”可以与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国的说法基本一致,也有利于大中华文化的同一和融合,对于民族的团结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