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易中天先生:儒道之争是道德之争还是德德之争?
(2008-12-09 16:31:17)
标签:
杂谈 |
请教易中天先生:儒道之争是道德之争还是德德之争?
2008年12月7号的“百家讲坛”,
先说道家的“道”与“德”:
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物界,作用于人生便可称为“德”。“道”和“德”的关系在道家那里是二而一的,又如何能相互争斗呢?老子是以“体”和“用”来说明“道”和“德”的关系的。“道”和“德”的区别在于:“道”是未经渗入一丝一毫人为的自然状态;“德”则是渗透了人为因素而仍然返回到自然的状态。
老子说:“孔德之谷,唯道是从。”(21章)就指明了德对于道的依存关系——道为本体,德为器用。从老子书中对道与德的论述看:老子所谓道,“天之道”也,是指事物发展、变化、运动的总规律,相当于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的“宇宙中永恒的逻格斯”。而老子所谓德,则是人之道,即人世上祸、福、兴、亡、成、败相互替易变化的规律。而人之道不过是天之道的体现而已。
可见道家所说的“道”和“德”都是着重顺其自然的一面,而全然不同于儒家所强调的伦理性社会性——也就是人为性的一面。
再说儒家的“德”与“道”:
儒家的“德”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社会伦理规范。而儒家的“道”呢?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篇》)那么孔子在这里所说的道是什么?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说:我们可以很老实的作答:孔子自己没有下定义,所以我们很难替他下定义。至于他在这里讲的“志于道”可以列举很多,证明他是懂得形而上的道的。根据原文“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这“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
可见儒家的“道德”观侧重于人为教化,与道家顺其自然的“道德”观是相反的也是互补的。也就是说:儒家和道家都有各自的“道”与“德”,儒家的“德”和道家的“德”本身就是相对的,根本就是两回事情。在这里有儒家的“以直报怨”和道家的“以德报怨”可以很好地说明“儒家之德非道家之德”。在《道德经》中,老子说:“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而在《论语》中,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一向重视“德”的孔子却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老子并不是慈善家,也不是别人打了左脸要亮出右脸让别人打的基督徒。老子“以德报怨”中的“德”指的是天地自然之德,而天地万物之德是“万物平等”,并不是指儒家的“仁德”。其实,老子的“以德报怨”和孔子的“以直报怨”的观点是一致的,都不赞成“以德(仁德)报怨”。但后来的人在引用“以德报怨”这个典故的时候,大多违背了老子的本义且失之千里了。
当然,易中天先生先生也可以说:我说儒道之争是道德之争是将道家的侧重点“道”与儒家的侧重点“德”放在一起比较的。这个侧重点对于儒家是合适的——儒家并没有清楚地论述“道”的问题,但对于道家是不合适的——道家是很清楚了论述了“道”“德”各自的内涵以及它们合二为一的关系的——道家的“德”就是“道”的体现!说儒道之争是道德之争,置道家的“德”于什么地位呢?道家的经典著作是《道经》与《德经》合称《道德经》,并非只有《道经》。
孔子曾不只一次地问礼、问道于老子(可见道家至少在早期也是讲“礼”和“德”的,老子就是周王朝的礼官啊!而儒家也是探索“道”的),而从郭店楚简本《老子》中可以很明确地看到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在最初是一种互补关系而不是互为驳论的关系。儒家和道家的争斗是后学之所为,并非老子和孔子之初衷!虽然,我们不是在探讨儒道本原的问题,但“儒家亦有道,道家亦有德”却是肯定的——只是他们的道和德各不相同罢了。
再者,道家的“道”和儒家的“德”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前者是道家“形而上”的概念,后者是儒家“形而下”的概念。用“形而上”的概念与“形而下”的概念争斗就好比用脑袋和脚争斗,有可比性吗?
所以,建议易中天先生将儒道之争改为德德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