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沪深股市长阴下挫,大跌极大地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下跌是近期常见的是,但是周一股市的下跌与过去有所不同。一是成交量能放大;二是跌停个股普遍增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状况呢?
我认为一是大家对政策面的失望。由于“不救市论”的出台及“两会”的结束,政策层面偏暖的因素在减少。3月份,在全国两会上,尚福林再次就市场热点讲话。他表示:“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既具备健康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也面临影响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深化资本市场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稳定运行和风险化解能力,进一步夯实市场内在基础。”
通过尚的这一讲话,也看不出新意或“干货”。
二是供求关系的失衡是导致大盘大跌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巨大的资金需求面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资金面的捉襟见肘,当务之急是采取措施,迅速改变市场供求关系。在“供”的方面,仅靠新基金的发行恐是杯水车薪,更重要的是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刺激需求,重树市场的信心;在“求”的方面,能否放缓新股发行的节奏,特别是要明确限制那些“狮子大开口”式的再融资,让市场得到喘息的空间,如此对股市的长远发展功莫大焉。
三是信心缺失。中国股市是政策市,今后很长时间内仍将如此。政策市不是不好,而是需要好的政策,政策不好就没有好的市场;好的市场如果有不好的政策也会变坏学坏。比如两会中部分代表认为,上市公司要学会为股东着想,通过建立强制性的分红政策来巩固投资者长期持有的信心。这既有利企业长远发展,也能促进股市的平稳健康。
中国股市发展如何?如何发展?完全取决于政策。过去常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实在是拔高了科学技术的作用,和人定胜天一样是一种超前的忽悠。我深信政策才是最大的生产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