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文与生活——书单·书语(69)

标签:
地理人文生活历史读书笔记书单 |
分类: 阅读人生 |
地理、人文与生活
——书单·书语(69)
《北纬四十度》
一月读的书,二月又读了一遍。
拿在手里,书名像一本软书,然而实际上却是一本硬书。内容很硬,是因为厚重。这样的书读起来又感觉很软,令人欲罢不能,因为思想触动了心灵。
作者以地理上的视角,用文学散文的手法写历史,既有地理学的广度,又有历史学的深度,真的是有种“人文地理”的气度。行文流水,深沉绵远,带着历史的沧桑感。史学的精深、空间的转换、时间的思考以及人性的追问交织起伏,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中透着理性又不失感情。
人间情怀,引人共鸣。
《近世江南的城乡社会》
说到江南,有两个历史拐点不能回避:一是安史之乱,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带动了江南的经济发展。安禄山大概不会想到,一己私欲膨胀会改变南北发展格局;二是太平天国运动,江南地区一派劫灰满目疮痍,人口经济损失惨重。此后,新的移民和秩序重建而形成的江南城乡发展轨道,便是此书的主旨。
江南城镇兴起于唐宋,繁盛于明清,定型于近代。抛开日益精进的都市化和城市化不谈,当下江南地域文化定位和基本格局与民国前后应该并无多少差别。市镇经济在江南发展模式中独树一帜,城镇作为社会生活、文化创新和政治活动的中枢地带具有很强的聚合作用。看今天上海“五大新城”建设,无不是这一模式的延伸升级——即是城镇化的需求,也是城乡结构发展走向的新探索。
身为江南地域的迁入者,阅读此书除了感同身受,最大的益处恐怕是阅读与身处环境的互动。那些原本是陌生的地方,如今都成了地理与心灵意义上的双重故乡。“知来处,明去处”。江南不仅是当下的生活,更是所处的自然与社会。
《古文观止》
国定假+年休,春节连休12天,读《古文观止》。自周朝至明代,全书222篇文章代表了中国文言文的最高水准。有些课本里学过,有些以前读过,假期系统消化,文史相交,文哲相融,文政相通。
一谈历史话就要多,古代春节和过年并非一出。春节源自立春,先民在农耕过程中最先发现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规律,24节气应运而生,循环往复有了年的概念。汉朝时第一个节气立春是春节,南北朝又把整个春季叫春节。辛亥以后实行阴阳历,公历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因在立春前后,故定为春节,解放后顺应沿用。张艺谋在冬奥会开幕式上以唯美理念渲染24节气,却无睹立春和春节的关系渊源,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讲好中国故事”,任重道远。
疫患不绝,长假哪里都没去,就在上海呆着。上书房,下厨房,进花房。上海民俗文化学会仲富兰会长说得好,当代人过年有三样东西特别值得关注:艺术感、烟火气和年轻态。
文化的延续和传承非一朝一夕之事,《古文观止》这样的书值得一辈子来读。
附录:2022年2月书目
6、《名家书单》,张伟、孙莺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陆游的乡村世界》,包伟民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近代日本的中国观》,自安宣邦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9、《近世江南的城乡社会》,冯贤亮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10、《古文观止》,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