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如烟云——读《大宋之变:1063-1086》

标签:
读书笔记北宋历史王安石变法资治通鉴司马光 |
分类: 阅读人生 |
史如烟云
——《大宋之变:1063-1086》
读史如烟。
北大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赵冬梅著《大宋之变:1063-1086》,真是好书。剥茧抽丝的笔法,细腻流畅的文笔和严谨客观的推理叙述,再现历史转向中的政治兴衰和人物命运。洋洋洒洒40万字,不愧为“历史知识的挖掘整理者”之称谓。
纵观北宋的历史脉络,司马光、王安石和苏轼,三人的恩怨交错可谓决定了整个大宋江山的走向。王荆公世俗,司马相公脱俗,东坡居士以入世心态出世生活,倘若他们三人能够求同存异各退一步,想必江山和个人都将别有风景。历史的悲哀就在这里,吊诡也就在这里。
不过换一个角度讲,如果没有王安石及其变法的咄咄逼人,也就没有司马光退居洛阳15年的编书(《资治通鉴》)岁月。按照这个因果关系推论,假如没有《资治通鉴》一书,宋朝在史学上要暗淡很多。
我看很多知识分子都说喜欢宋朝,据说这出自一个学术机构的命题调查:倘若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生活在哪个朝代?可能鄙人不才,不能归于“知识分子”一列,居然没有半点愿意生活在宋朝的想法。
清明上河图的繁华不过也是浮华的表象,就像明朝实行海禁大清乾隆要求英国人三叩九拜,实则是关闭大门埋下祸根。宋朝太官僚了,柳永科举被废“奉旨填词”即可见一斑。士大夫多依附于皇权贵族生存,缺乏鲁迅式的“绝望的反抗精神”。知识分子还是要有鲁迅的姿态:明明意识到没有未来,教化也未必有效,可还是一边怀疑一边反抗。用罗曼罗兰的话说就是“世界只有一种英雄主义,认清生活的本质依然热爱它”。可惜,这样的知识分子太少了,包括今天。毛主席英明,他老人家曾经如此评价知识分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至关重要的历史事件,当变法中的王荆公喊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一句话的时候,以前觉得是勇气,现在觉得是专断。反传统,反礼教,更可怕的是反自然,反天道。细思极恐,不寒而栗。
读史明智,鉴往知来。历史不是过去,而是今天对过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