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的往事——书单·书语(53)

(2020-11-06 22:24:07)
标签:

读书笔记

历史观

阅读

罗马人的故事

历史

分类: 阅读人生

书的往事

——书单·书语(53 )

有些书购买以后,处于各原因当时不一定读。待时过境迁,回头再读时,读的就不仅仅是书了——伴随着阅读的还有生活和工作的体验,以及对人事过往的回忆。

10月开读的《罗马人的故事》就是这样一套有故事的书,购书的时间是2013年的11月5日。真巧,现在又是11月了,购买和阅读之间相隔整整七年。七年之前的此时,我在干什么呢?彼时举家迁徙上海应该没有多久,孩子刚刚读初中预备班(相当于小学六年级)。也就是那一年,徐家汇的房子装修完毕,我们从嘉定借住的地方搬家至徐汇。往事既远又近,因为是自己经历过的变迁,自然历历在目。

书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崔丽娟教授推荐的,当时在华师大参加“干部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专题”培训班,崔教授讲《团队建设中的心理学》。在开讲之前,她一上来就推荐了三套书,一本是她的著作《心理学是什么》,一本是《贾志刚说春秋》,还有一本就是眼下在读的《罗马人的故事》。崔教授的课讲得非常棒,对于当时正在致力于团队建设的我来说可谓受益匪浅。培训结束以后,或许是出于对崔教授的敬重,亦或许是受崔教授课程的影响,这三套书我后来都买了。都说字如其人,其实读书也其人。一个人推荐什么书,某种程度上也能对整个人有所了解和认识,这应该也是心理学的一部分吧!

催教授的专著《心理学是什么》到手以后,发现是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之一。于是读完她的心理学专著以后,又一口气搜集到了《经济学是什么》、《哲学是什么》、《历史学是什么》、《社会学是什么》等20多本……一本接一本,陆陆续续应该是把这套丛书全部读完了;然后就是《贾志刚说春秋》,我记得是六册,也全部读完。当时搬家到徐家汇以后,从家到公司虽然路途远了,但是乘坐地铁非常方便。为了避免堵车之苦,也为了利用上下班途中的时间,地铁成了我的首选,因为这样每天就多出来两个小时的阅读。已故台大校长傅斯年说:“一天只有21小时,剩下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此话有道理但并不尽然,我说一天可以有26小时,多出来的2小时是用来读书的,统筹利用管理时间可以让时间不断递增和延伸。

回到书单说说《罗马人的故事》,为什么放了七年未读。有时候阅读也是有“洁癖”的,《罗马人的故事》到手以后,我就觉得我要暂存了。原因有二:一是书的腰封令人反感。要说书籍的装帧设计,我最讨厌腰封的设计了,简直是一种资源浪费。全书15册,本本“妖风”(腰封)。有腰封就罢了,关键腰封上的荐书人又非常不喜欢,心里瞬间就对这书大打折扣了;二是工作太累,当时刚来上海不久,由于种种缘故兼了一个生产车间的主任,天天耗在车间抓产品,抓质量。身心俱疲,仅有的一点空间都用来读自己喜欢的书和业务书籍,可读可不读的书自然先束之高阁了。

书买了,不读总觉得愧疚。七年过去,如今女儿也读大学了,现在手上有大把大把的时间。萝卜也好,白菜也好,自己篮子里的菜总归都得吃完。不过总体读下来,《罗马人的故事》并不像腰封上吹嘘的那么好。除了信息量,其可圈可点的历史观实在太少。在我看来书名叫《罗马皇帝的故事》或许会更恰当。因为全书都是在围绕着罗马帝国的一代又一代皇帝的兴衰起落而展开,这种叙述方法也是所谓历史的通病。其次语言拖沓过于啰嗦,我觉得如果能将15册压缩一半也许更好。

写史也好,读史也好,最重要的就是所体现和感知的历史观,即抛开朝代更替看到人事变迁的本质和社会发展规律。不管是皇帝还是平民,最永恒的历史是岁月流淌过和正在流淌着的时间。

附录:2020年10月书单:

71、《罗马人的故事》(全书15 册),(日)盐野七生 著麋玲译中信出版社

71.1、《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71.2、《汉尼拔战记》

71.3、《胜者的迷思》

71.4、《恺撒时代》(上)

71.5、《恺撒时代》(下)

71.6、《罗马统治下的和平》

71.7、《恶名昭彰的皇帝》

71.8、《危机与克服》

71.9、《贤君的世纪》

71.10、《条条大路通罗马》

71.11、《结局的开始》

71.12、《迷途帝国》

71.13、《最后一搏》

71.14、《基督的胜利》(未读完)

71.15、《罗马世界的终曲》(未读完)

书的往事——书单·书语(53)
《罗马人的故事》(部分)全书15 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