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一则


标签:
杂谈 |
分类: 在加随感集 |
记得看过的大多数电影中,都有那么一幕:主人公把头靠在车窗上,望着窗外变幻的景色,被载向未知的未来。那辆起到场景转换,抑或是点出意犹未尽的结尾的巴士上面,只零星的做了几个人,各自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北京长大的我,在被那唯美的一幕感动的同时,对巴士的低上座率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疑问。
北京是一个属于人的城市,这里的一切都被最充分的利用了:早晨的公交车,每一个空隙都会被人填满。你会看到每个人都并拢了腿,收起了胳膊,尽量缩小自己的体积来创造少得可怜的私人空间;周末的地铁站,车门打开的一瞬间,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迫不及待的迈腿离开拥挤的车厢,加入庞大的换乘人流中;十一的景山公园,照相机的镜头甚至都无法捕捉到一张没有人的照片。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初到加拿大时,我会有一种进入了一个无边无际的自然保护区的感觉。这里有一种北京没有的静。静并不是说这里静寂无声。急速行驶的摩托车会尖叫着在马路上左右拐弯,带起一片飞扬的尘土;深夜躺在床上,路过的跑车会带来一段喧嚷的摇滚乐;公园里,小孩子们会朗声笑着,互相追逐。但这一切都并不刺耳。因为这里的空气洋溢着一种平静。
在北京,有时会莫名的感到烦躁,只好戴上耳机,聆听Adele磁性的声音或是Taylor Swift甜美的嗓音,压抑这种不知从何处而起的情绪。而这里,清新的空气,永远碧蓝的天空,还有满目的绿色让你没有理由不欢愉。
有时,我会在公园的秋千或是长椅上坐上一个小时,面对着细沙上砌起的滑梯与城堡以及上面嬉笑跑闹的孩童,手中捧着一本Jane
Austin的《傲慢与偏见》,望着夕阳从教堂的十字架上一点一点的沉下去;有时,我会独自一人坐在巴士的最后一排,头靠着窗户,望着窗外忽高忽矮的枫树,还有打下来的雨点在玻璃上留下的舞步,却不会觉得伤感;有时,我会坐在快餐店的落地窗前,抿着一杯热可可,打开日记本,翻到新的一页,记录下静止在那一刻的零星思绪与感受,周遭的世界则会消逝,留给我一段属于自己的时间。
回首,我有些讶异,为何在北京的十四年从未做过这些。
加拿大这个国家给我的印象是和平而包容的。世界历史简史上这个国家几乎没有留下什么足迹。她与她的邻居美国是那样的相像,却又在本质上有不可忽视的差异。美国是那样的要强,像一个处处出头的小霸王,执拗的要打赢每一场战役。而加拿大像一个羞涩的小女孩,缩在墙角看这她的邻居四处挑衅,不站在任何人的一边。
也许是加拿大的枫叶染红了夜晚的车灯,抑或是蔚蓝的瞳孔渲染了安大略湖的湖水,这个国度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宁静养育着她的人民。而这种在空气中都可以嗅到的平静,让我学会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有时间停下来看看枫叶渐渐透出红色,却又不会游荡在大街上无所事事的的生活。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这里的巴士从不满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