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与野生动物的“亲密接触”可以休矣

(2019-01-08 11:03:17)
标签:

生态

自然

分类: 科普园地
人与野生动物的“亲密接触”可以休矣。为什么这么说?一言以蔽之,百害而无一利也。

害之一,咬伤或抓伤,对人存在潜在安全风险。即使是家养混熟了的猫狗,一不小心也会咬伤抓伤主人或来访客人,何况野生动物。动物伤人事件年年有新闻报道,有发生于动物园的,也有私人驯养的,还有野外邂逅的。不管咋说,动物毕竟是动物,不具备人的理性。虽说绝大部分动物不会主动攻击人,但是人的行为稍有不当,动物极可能会误判为受到威胁而自卫反击或发生应激反应,导致伤人事件。规范运营的动物园禁止人与动物零距离接触,这样的管控是必要的,只有无知者或利令智昏者才会反其道而行之。

害之二,传播危险疾病。潜在安全风险不仅仅是咬伤或抓伤,猫狗鼠兔旱獭之类的小动物舔你的手,你觉得这样的“亲密接触”很温馨是吗?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动物唾液中万一含有狂犬病毒会是什么后果?当你在野外看到一只很萌的刺猬,想带回家养着以便更多“亲密接触”时,有没有想过,刺猬身上的蜱虫很难消除,且会侵袭人类吸血,还会传播森林脑炎、出血热等可怕传染病?即使是驯养的家鸽,你喂它玉米,吸引一大群鸽子围绕着你,甚至停在你的头上、肩上和手上索取食物,这样的“亲密接触”你觉得很好玩,能有什么危险,是吗?可是,有车从身旁急驶而过,或者有个孩子向你冲来,鸽群受惊而突然忽喇喇腾空而起,这样的场景你想过没有,鸽子的几十双甚至几百双翅膀猛力扇动之下,一瞬间尘土飞扬,而你近在咫尺毫无防护,这些粉尘突然吸入你的肺里,你可知道其中含有多少霉菌、细菌和病毒,很多哮喘、支气管炎、病毒性感冒、禽流感、非典型肺炎不就是这么发生的吗?

害之三,虐待野生动物。设想一下,你家偶尔来个客人,你敬茶待客,也让你的孩子和客人互动,孩子甜甜地叫客人叔叔阿姨,客人送给孩子几颗糖果几本画册,彼此都高兴,对吧?再设想一下,你家客人不是一两个,而是一两百个或者更多,张三刚离去李四又进门,李四还没走王五又来了,这样川流不息,你和你的孩子不眠不休一天十几个小时接待客人,你还会高兴吗?你不高兴,难道野生动物会乐意吗?强迫野生动物和人“亲密接触”,以动物的痛苦换取人的娱乐,这样的行为不是虐待野生动物又是什么呢?

害之四,破坏生态环境。供展示和人“亲密接触”的野生动物,只是冰山一角,它们活着还算幸运。展示的许多野生动物,不是野外抓捕而来,就是野外抓捕后繁衍的后代。而抓捕、运输、贩卖过程中,更多的动物死于非命,活下来的是少数。据鸟类学家调查,花鸟市场关在鸟笼中每一只活鸟的背后,是15~20只惨死在捕鸟网上和运输途中的鸟尸。其他野生动物大致也是这样的情况,虽然死亡比例各有不同。野生动物是鲜活的生命,美好的生命属于自然而不属于囚笼,以“亲密接触”作卖点的商业行为,瞄准人的娱乐需求,危害野生动物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背道而驰。

有人说“亲密接触”有利科普,不错,这类商业行为的主办老板和宣传广告正是这么说的。真是这样吗?

首先,野生动物与人“亲密接触”,既危害人身安全,也危害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2010年国家林业局和住建部曾明确发文要求禁止动物表演和野生动物与观众零距离接触活动。以“亲密接触”为招徕手段,本身就违反科学精神,而且违法,还谈什么科普?

其二,世界各国的动物园,帮助人类认识各种动物,确实起到过一定的科普作用。动物园的产生和发展有一定历史过程和背景,如今时代不同了。网络和信息的发达使我们有更多方式去认识动物和自然。英国BBC和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都拍了不少优秀记录片,比如《蓝色星球》和《地球脉动》,我国也拍摄了同类的《我们诞生在中国》等优秀影片,国内国外每年都有精美的野生动物摄影展,逛动物园不再是普通市民获取动物知识的唯一方式。如果你不满足于从影视和图片中认识动物,那么还可以去野外,实地观察野生动物如何觅食、如何求偶、如何御敌、如何划分各自领地等自然行为,这些有趣的自然动态过程,你在动物园不可能看到。比如美国的3.2亿人口中有4700万人喜欢野外观鸟,而不是提着鸟笼玩囚鸟;在我国,野外观鸟起步虽晚,发展却很快,仅是杭州市小学生观鸟赛已连续举办9届,一届比一届更热火。中美洲小国哥斯达黎加2015年宣布关闭全国所有动物园,更多的国家已宣布禁止动物表演,或逐步缩减动物园、海洋馆、马戏团数量和规模以减少对猎捕野生动物的负面影响。

所以,野生动物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不干扰,不伤害,人与动物相互尊重,各保平安,这才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正确方式。以“亲密接触”为招徕手段,科普是幌子,野生动物只是赚钱道具。你每买一张门票,都是在为囚禁动物的商人作贡献,让更多的动物失去自由。美好的生命属于自然而不属于囚笼,让鲸归大海,虎啸深山,鹰飞蓝天,到大自然中去观赏野性灵动之美,这才是美之极致。

以下是由野生动物与人“亲密接触”引发的一场对话。

人与野生动物的“亲密接触”可以休矣

人与野生动物的“亲密接触”可以休矣

人与野生动物的“亲密接触”可以休矣

人与野生动物的“亲密接触”可以休矣

人与野生动物的“亲密接触”可以休矣

人与野生动物的“亲密接触”可以休矣

人与野生动物的“亲密接触”可以休矣

人与野生动物的“亲密接触”可以休矣

人与野生动物的“亲密接触”可以休矣

人与野生动物的“亲密接触”可以休矣

人与野生动物的“亲密接触”可以休矣

人与野生动物的“亲密接触”可以休矣

人与野生动物的“亲密接触”可以休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