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动物(44) ------ 尖吻蝮

标签:
爬行动物生态摄影 |
分类: 两爬天地 |

灌木丛下隐约见一蛇头

换个角度,看得更清楚些,货真价实的尖吻蝮,打量一下,大约700克左右,不算太大。
学名 Deinagkistrodon acutus
Gunther
中文名 尖吻蝮
尖吻蝮,亦名五步蛇、蕲蛇,蝰科蝮亚科尖吻蝮属毒蛇。体长1米左右,头呈三角形,吻端由吻鳞与鼻鳞形成一短而上翘的突起,颊窝具红外感应能力,能敏锐感知周边环境或猎物温度变化,背部有灰黄色菱形斑块,在土石和枯枝落叶间形成很好的伪装隐身效果,不易被发现。喜食鼠类、鸟类、蛙类、蟾蜍和蜥蜴,尤以捕食鼠类最多。夏天多见于山谷溪流边岩石、草丛、树根下阴凉处,偶尔进入民宅,冬天在向阳山坡的石缝及土洞中越冬。在中国大致分布于东经104°以东,北纬25°~31°之间,包括四川、重庆、湖北、湖南、贵州、广西、广东、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及台湾等省区。国外见于越南北部。
尖吻蝮在浙江大约3月上中旬出洞活动,6~7月为活动高峰期,11月中下旬进入冬眠。毒液以溶血毒素为主,排毒量大,被咬后致死率高,加上伪装十分有效,不易觉察,因此非常危险,野外活动必须多加防范,若相遇,不必恐慌,远离避开可保安全。
尖吻蝮据传可治风湿,其干品为我国传统中药材,民间有活蛇泡酒饮用之习俗,因而捕捉历史悠久。目前在高昂市价驱动下,捕捉强度远远超过其自然繁衍能力,使野外种群规模急剧下降,如果不加大保护力度,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过去常见的尖吻蝮必将进入珍稀濒危物种名录,事实上,区域性濒危甚至灭绝已经发生,因此加强保护迫在眉捷,例如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对野外捕捉加以限制或禁止,大力发展人工养殖以满足药用之需,等等。
寻觅多年,终于见到野外活体,得偿夙愿,高兴。2014年9月5日摄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