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与野生动物

标签:
公路交通生态保护 |
分类: 社会万象 |
这些年来,常常外出,在公路上见过许许多多野生动物尸体,有鸟类,有小型兽类,而最常见的是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公路为人类提供了交通便利,但由此造成公路沿线野生动物生境分割和碎片化,许多小动物为觅食和求偶不得不横穿公路,成为轮下亡魂,尤其是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行动缓慢,在公路上死伤最多。

公路上被撞的小鸦鹃,捡到的时候还活着,到家就死了,没给我救助的机会。
“要致富,先修路”,民生要改善,社会要发展,必须修路,只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而不修路,这是行不通的。但是修路以前,可否作更充分的生态评估呢?公路路线和边坡设计是否可以更合理些呢?在欧洲,我见过一些设计良好的山区公路,路面并不宽,很普通,只不过二车刚好可以相向交会而已,但是靠山崖一侧的排水沟深达70~80厘米,排水沟的两侧壁,倾斜度不同,靠山崖一侧的沟壁顺着山坡倾斜;靠公路一侧的沟壁则是垂直的。蛙、蛇之类的小动物,一旦落入沟底,基本上不可能爬上路面,它们只有两种出路。一是沿着倾斜而粗糙的沟壁爬上去,回到山坡上;二是顺着沟底爬行,每百米左右会有一个排水涵洞,兼作野生动物通道,小动物们可以借此从路面下安全穿越公路。这样的设计,同时解决公路排水和野生动物保护问题,再配以相关警示标志,在野生动物密集路段提醒过往司机减速防范,因此有效避免了野生动物在公路上的大量伤亡。而我国的山区公路标准太低,排水沟太浅,沟壁倾斜度不对,甚至有时候根本没有排水沟和涵洞,路面易被山洪冲毁,野生动物也容易遭受路面伤亡。我国以后的公路建设,可否学学人家这方面的先进经验呢?其实这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含量,无非是排水沟挖得深一点,沟壁倾斜度合理一点,涵洞多挖几个,警示标志牌多设几块,这不仅仅是为了保护野生动物,其实公路本身也可增强排水能力,避免暴雨一来便被冲毁的尴尬,为此增加投资不会太多,而效果十分显著,多花的这几个钱,太有必要了。
发这些感慨,主政官员看见或是看不见,看见了采纳之或充耳不闻,非我能左右,我只是见得太多,实在心痛,不吐不快。保护野生动物,同时也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生物多样性日(5月22日)刚过去不久,唯愿更多的人们能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而不是止步于几句宣传口号。
后一篇:克氏原螯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