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世界读书日

标签:
读书休闲 |
分类: 社会万象 |
“4·23世界读书日”之际,媒体公布了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调查显示,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报纸和期刊人均阅读量分别为70.85期和5.51期,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首次超过半数,超五成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
从调查数据中,再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至少可以解读出如下信息:
1、我国国民每人每年读书不足5本,加上电子书才7本多,远低于欧美和俄日韩等国。
2、纸质图书目前依然是主要阅读方式。
3、电子化阅读暂时还没有成为主流阅读方式,但呈快速增长态势,且集中于年轻人群,在不远的将来很可能超越纸质图书的阅读。
4、传统的纸质报刊阅读量呈明显下降态势,如今网络信息的丰富性、时效性、互动性远胜于传统报刊,传统报刊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生存不易。
还可以进一步延伸解读。
读书少,使得国民素质偏低,无论是科学素养,还是人文修养,都是如此。你可以举出若干实例来反驳这一论断,证明读书少的人也可以有高素质,读书多的人未必和文明划等号。是的,就个人而言,这样的反例多的是,举证不难。但总体而言,我还是相信古人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一个学富五车的教授,通常不会为了公交车上争座位而与他人挥拳相向,而在三年前日本东海岸发生地震海啸时参与抢盐风潮的中国国民,十有八九都是缺乏科学常识的不读书的人。据调查统计,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比例3.27%,落后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30年,这一事实和读书少存在着必然联系。
至于传统报刊萎缩的态势,不独中国如此,国外也一样。信息的丰富性、时效性、互动性是网络传播的优势,传统报刊无法与之竞争。但是电子阅读特别是网络阅读也有严重的弱点,最大问题就是肤浅和碎片化。传统报刊可以扬长避短,采取相应对策。一是顺应时势,向电子阅读转型,或在发行印刷版的同时也出电子版,或停出印刷版而专出电子版;二是走精品路线,既然丰富性、时效性、互动性方面比不过网络媒体,那么纸质报刊只能以内容的深度和高度取胜,比如新闻事件的深度挖掘、某一主题的集中报道和评论、重大事件的剖析、国民关注热点的相关专辑等等。例如对争议激烈的转基因问题,可以组织专家对什么是基因、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及产品作些客观的科学阐述,然后辅以各方观点的交锋,让读者自行判断。钓鱼岛问题,也可以发掘一些历史文献,组织专家考证,说清楚中日争端的由来,而不仅仅是几句简单的抗议或国骂泄愤。类似问题可以做成系列专辑,这是纸质刊物的优势,而碎片化的网络传播未必能做到或做好这些事。不知道现在的纸质报刊,这方面有没有在做一些新路子的探索。
以上是泛泛而谈,议论的是中国的读书现状,谈的是个人看法,也许你有同感,也许你并不赞成,但中国人读书少的事实客观存在,其他的,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吧。
再来说说我自己。
我的电子阅读耗费时间不少,且呈增长态势,这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在电脑上看新闻、查资料是我的主要阅读内容,但需要正襟危坐,时间长了太累,所以我基本上是碎片化阅读,不作为主要读书方式。不管纸质书还是电子书,也不管内容是什么,作为书,还是有一定体量的,一部小说可以成为一本书,若十篇学术文章结集起来也可以成为一本书,但读一则千字新闻,不能算是读了一本书,对吧?《中国植物志》毫无疑问是一部高质量的大书,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进步一等奖,我买不起好几万块钱的纸质版,常常查阅它的电子版,不过这种查阅,通常和查字典方式相同,只是用到时阅读有关章节,从来不曾从头读到尾,正如很少有人通读字典一样。对工具性图书的这种利用方式,不知道算不算读书。至于手机阅读,好处是阅读方便、自由,外出时还减少了行李负重,很为年轻人推崇,但对我来说不适合,因为手机屏幕太小,文字和图片也小,年轻人视力好,阅读没问题,对我来说,眼睛开始老花,在小屏幕上阅读困难,只好拉倒。
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纸质图书,依然是我的主要读书方式。一是习惯使然,二是觉得一书在手,在哪儿都能看,可以正襟危坐,更可以斜倚床上,还可以在车船或飞机上阅读,这种方式比较休闲,比较自由。
纸质图书,可以借读,也可以购读。对我来说,偶尔借阅或友人赠书,主要还是购读。借阅有种种限制,比如不能在书上划杠杠写批注之类,自购的书则爱怎么读就怎么读,方式和时间自由。
我没有藏书爱好,购书只是为了读书,买书必读,不读不买,我不会只为收藏或装点门面而掏腰包。所以,我敢说,书柜里的几千本书,除了少数几本《辞海》之类的工具书,每一本我都从头至尾读过,有的不止读一遍,而是两遍、三遍以至N遍。
十多年前搬进现居,100平方米,二室二厅,住房条件得到改善。我把餐厅隔断,改作书房,其中一个墙面,从地面到天花板,完全被书柜所占据,从此我的书们不再被困于床底下的纸板箱里,有了妥帖的安身之处。
这些书,一半以上是文学类,以散文诗词为主,小说不多,主要是青年时代所读,从《诗经》、《史记》到鲁迅、舒婷,从司汤达、狄更斯到托尔斯泰、海明威。步入中年后,心境不同,时间不足,和文学渐行渐远。
一部分是哲学、历史、经济等社会科学类图书,少数与饭碗有关,更多的是先贤对于人类社会的思考。
还有一部分是自然科学类图书,动物、植物、气象、天文、地理、医学......。比如1992~1996年,我曾用了四年半的业余时间,通读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全套教材,从基础的解剖学、生理学到后期的内科、外科、眼科、儿科、妇科等各学科,这几十本厚重的教材现在仍在我的书柜里,有时候还会查阅,自己从中受益,也用来帮助他人。另一类如《时间简史》,探索浩瀚宇宙,不见得有什么实用意义,却解答着人类的终极之问,那就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从哪儿来,为什么会演变成今天这个模样,将来又会怎样。你了解茫茫宇宙的前世、今生和未来,你知道了小小地球在浩瀚宇宙中形成的丰富多彩的生命奇迹,你的精神世界会有一个跃升,思维和行动方式或许会和原来不太一样,这就是无用之用了。
古人以书中有黄金屋、颜如玉来激励读书人,今天也有许多人不得不为毕业、为职称、为晋级而读书。自己没兴趣,为追求这些功利而被逼着读书,所以是苦读。当今国人大多不愁温饱,不为功利目的而读闲书,在读书中寻求与哲人的对话和心灵深处的交融,读书有乐才对,何苦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