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蒋草木园(1870) ------ 湿地松

标签:
植物摄影 |
分类: 绿色王国 |




学名 Pinus elliottii Engelm.
中文名 湿地松
湿地松,松科常绿乔木。树皮灰褐色或暗红褐色,纵裂成鳞状块片剥落;枝条每年生长3~4轮,春季生长的节间较长,夏秋生长的节间较短,小枝粗壮,橙褐色,后变为褐色至灰褐色,鳞叶上部披针形,淡褐色,边缘有睫毛,干枯后宿存数年不落,故小枝粗糙;冬芽圆柱形,上部渐窄,无树脂,芽鳞淡灰色。针叶2~3针一束并存,长18~25厘米,稀达30厘米,刚硬,深绿色,有气孔线,边缘有锯齿;树脂道2~9个,多内生;叶鞘长约12毫米,宿存。球果圆锥形或窄卵圆形,长6.5~13厘米,成熟后种鳞张开,直径5~7厘米,成熟后至第二年夏季脱落;种鳞的鳞盾近斜方形,肥厚,有锐横脊,鳞脐瘤状,宽5~6毫米,先端急尖,长不及1毫米,直伸或微向上弯;种子卵圆形,微具3棱,长6毫米,黑色,有灰色斑点,种翅长0.8~3.3厘米,易脱落。花期3~4月,球果翌年10月成熟。原产美国东南部暖带潮湿的低海拔地区,我国湖北、广东、广西、江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等省区引种栽培。适生于低山丘陵地带,耐水湿,长势常比同地区的马尾松或黑松为好,很少受松毛虫危害,是我国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很有发展前途的造林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