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欧往事1----行程概略和首站法兰克福

标签:
欧洲旅游 |
分类: 行行摄摄 |
2005年4月,去欧洲一行。依行程顺序为杭州--上海--法兰克福--科隆--布鲁塞尔--巴黎--卢森堡--特里尔--斯图加特--慕尼黑--因斯布鲁克--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上海--杭州,4月14日从上海飞往德国的法兰克福,4月25日从罗马回到上海,走了德国、法国、卢森堡、比利时、奥地利、意大利、梵蒂冈等欧洲7国12个城市。现在很多人都采用自助游方式了,以求玩得更自由更随意,不过我们那时都是跟团游,一切都是旅行社安排好的,走马观花,没有自由,唯一好处就是省事,住与行都有人安排,不必自己操心。
那时我刚有了第一台数码相机,是柯达DX6340,像素300万,不懂什么光圈快门,只会使用自动模式,回来也没什么整理,任其放着,现在都成了陈年往事。查阅文档时发现了这些旧照,虽然只是浮光掠影,拍摄技术也很幼稚,想想还是利用博客这个平台,整理记录一下,还有些资料价值,亦供同好分享。发片的顺序,大致遵照行程先后,有时也依国别略作调整。
我们所住的都是三星或四星级酒店。欧洲的这些Hotel或Inn都不豪华,远不如中国同等级宾馆。但是整洁,从设计到服务都很人性化。比如热水龙头标有温度,使客人洗澡时更易于调节水温。自助式早餐,没有人站在门口向你收取什么早餐券,连房卡都不必出示。
有一家例外,就是最后一家,罗马的那家酒店,还不到8点,许多客人在吃早餐,服务员在餐厅收拾盘碟刀叉,乒乒乓乓,声音弄得很响,对客人极不礼貌。在中国,我也从没见过这样无礼的宾馆酒店。可见糟糕的服务业,中国有,欧洲也有。
接送我们的BUS连同司机是旅行社在德国租来的,从法兰克福入境到罗马出境,我们全程都靠这辆车,平均日行300--400千米。这位德国司机非常敬业,对工作毫不含糊。每到一地,所有的大箱小包,全是他替我们装车、卸车。出车前,他必定对车况进行仔细检查。不过,有时候,他的认真使人发笑。比如,按德国的规定,在高速公路连续行车不得超过2小时。所以2小时一到,他必定找个加油站休息20分钟。这也罢了,为了安全,谁都理解,何况乘客们同样需要休息,借机还可方便一下。有一回,到一个加油站,下车前他宣布(导游翻译):“现在10:08,休息20分钟,10:28出发。”按中国人的习惯,这种情况下一般都说10:30再走,不就多休息2分钟么。可他不。20分钟就是20分钟,一分钟也不延长。和浪漫的法国人、漫不经心的意大利人不同,这是德意志民族的典型性格。也许,正是这种认真,这种执着,使德国屡仆屡起,在二战的废墟上,不到半个世纪,德国又成为欧洲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
法兰克福是我们访欧旅程中的首站,德国重要城市,欧洲中央银行所在地,欧洲重要金融中心和交通枢纽。流经法兰克福的美因河是莱茵河的一条支流。
歌德(1749-1832),德国著名诗人,著有诗剧《浮士德》和二千五百余首诗歌,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这是歌德故居,现为博物馆。
1933年5月10日,即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四个半月后,法兰克福市政广场上大批书籍堆积如山。烈火熊熊,浓烟滚滚,数万册书籍在震耳的欢呼声中化作灰烬。被烧的书大多都是具有世界声誉和影响的作家或学者的著作,其中德国作家有托马斯·曼、海因里希·曼、雷马克、爱因斯坦,外国作家的就更多,如雨果、杰克·伦敦、厄普顿·辛克莱、海伦·凯勒、弗洛伊德、纪德、左拉等。希特勒的法西斯极权统治,就是这样以毁灭人类文化之火为开端,以苏军坦克和盟军轰炸的隆隆炮火中绝望自杀为结局的。如今,当年烧书地,法兰克福市政广场的窨井盖上,德国人铭刻着这段历史,不断警示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