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科学家研制出首片人造叶子”看媒体和国人的科学素质
(2011-03-30 14:59:46)
标签:
公民科学新闻杂谈 |
分类: 科普园地 |
看到“美科学家研制出首片人造叶子”的标题,我还以为是光合作用人工模拟成功了呢,这的确令人振奋。一看内容,不过是实现了光电转换而已,嗨,又上当了。
把太阳能转变为电能的技术,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进入实用阶段,不仅在法国和美国,而且在中国也有实例。例如在上海崇明、内蒙古鄂尔多斯和甘肃敦煌都建成了太阳能电站。空间技术利用太阳能就更早了,绕地飞行、绕月飞行和探索火星、金星或其他遥远星球的空间飞行器上的巨大帆板,就是收集阳光,转换为电能,为飞行器上各种仪器设备供电的。
把太阳能转变为电能,现在要做的,只是如何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相关设备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以便普及推广的问题。
植物的光合作用,能量转换只是其中一小部分,重点是“合”。就是利用太阳所提供的能量,把来自土壤和大气中的水分、二氧化碳、含氮化合物等各种原料加工成糖(从简单的葡萄糖到复杂的分子量巨大的淀粉)、氨基酸、蛋白质、脂肪酸、油脂等生命所必需的物质,在物质合成的同时释放氧气并把太阳能转换成化学能存储起来。这个物质合成的过程远比能量转换更为复杂,生命科学至今尚未完全弄清楚其中的原理。若是这个问题得到解决,那么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粮食、蔬菜等,就可以工业化制造,而不必依赖农业提供,那时千顷粮田将成为历史,宝贵的土地将可另作他用,比如家家户户都拥有一个超级大花园,而不必挤在火柴盒子般的水泥方块里。
要了解光合作用,并不需要高深的专业知识,中学生的课本里就有准确的解释。不信,你可以去翻翻书。
所以,能量转换充其量只是光合作用的一小半,而且早就不是新闻了。“人造叶子”云云,只是新闻记者的哗众取宠说法而已。联想到2010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合格者仅为3.27%。记者应当算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个社会群体吧,可是只需中学生的常识便可识破的一则假新闻,众多的中国新闻媒体却竞相转载,这说明了什么?媒体的社会责任,又体现在哪里?
假新闻的原文,我就不抄了,大伙可以用“美科学家研制出首片人造叶子”搜索一下,立马可得,不妨看看能搜得多少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