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健康讲座

(2009-12-27 09:49:23)
标签:

生活

健康

分类: 健康生活

上周为本部门员工搞了一次健康讲座,当时只列个提纲,即兴发挥,事后应同事们要求把讲稿整理成文。以下是整理好的讲稿,在这儿发一下,也供博友们分享,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快乐。 

 

近来感冒很多,甲流或普通感冒都有,医院人满为患,我们单位的员工也有不少咳嗽的、流涕的,还有发烧的。象我们这样的部门,一两人请病假还勉强可以支撑,若是三人五人同时病倒,整个工作就难以正常运转了。对每个家庭来说,健康更为重要。一人生病,全家不宁,工作、学习、生活都会乱套。纵然腰缠万贯,若是病卧在床,能有什么快乐可言呢?所以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对工作、对家庭都是最重要的。

一、防病重于治病

预防为主的理念。有病治病,无病防病,而且事前预防重于得病后治疗,一定要有这样的理念。汽车需要定期保养,电脑需要经常维护,才能保持正常高效运转。人的躯体也是一样,只消耗,不维护,就会出问题。出了问题再后悔,不如平时多注意。不信?可以问医生,不管西医还是中医,这一点都是一致认同的。保持健康,不要生病,靠什么?医生可以给你指导,家人可以相互照顾,但关键还要靠自己。首先要有这样的理念。

二、健康生活四要素

光有理念还不够,具体怎样做,才能保持身心健康?择要说说,讲四个要素。

1、乐观平和

精神状态对病症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很大影响,这是现代医学早已证明了的。开朗、乐观、平和的心态,有助于保持身体各部的协调性,对自然和人文环境各种不同的变化,反应敏捷,应对裕如,人就不容易生病,即使生病也易于恢复健康。一个人若是郁郁寡欢,多愁善感,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这样的人,往往疾病找上门来。比如神经衰弱、失眠、胃溃疡、肿瘤患者中,这样性格的人,比例相当高。为什么呢?从医学上来说,负面情绪会使人的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功能紊乱或效能下降,对环境适应能力变差,人就容易生病。大家熟知的一个例子就是林妹妹。林黛玉是曹雪芹创造的一个文学形象,一个美丽、聪慧,人见人爱的姑娘,可是性格过于多愁善感,流不尽的眼泪,最后年纪轻轻就泪尽而去。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人和类似的性格呢?大家可以自己分析一下。

2、起居有常

简单说,就是生活要有规律。天行有常,一年分四季,一天有昼夜。人类在千百万年的进化中,适应这种自然节律,形成了对应的生物性节律,或叫生物钟。人的生活,遵从自然,各项生理机能协调运转,就能保持健康。违反自然规律,打乱这种节律,会导致各生理机能失调,疾病就会不招自来。这是很浅显的道理。有时候,业务系统运行不稳定,出现大批量差错,必须立即处理,加班到半夜甚至通宵达旦,这是没办法的事。但这毕竟是偶发情况,不是天天发生。一般情况下,还是要保持正常生活规律。你们见过这样的人吧?有些人,电子游戏玩起来不知道歇手,一玩就是通宵;有的人,玩卡拉OK、吃夜宵,不到后半夜不回家;还有的人,周末不上班,不吃早饭睡懒觉,一睡睡到11点才起床。他们把这样的活法叫“潇洒”。这不是潇洒,这是自我摧残,是慢性自杀。这样的生活方式,天天吃人参也没有用,等疾病缠身时,后悔就晚了。

3、合理饮食

我们的老祖宗很聪明,早就总结了,叫作“病从口入”。确实,很多疾病都与不良饮食习惯有关,这也是现代医学所证明了的。要保持健康,避免生病,必须管好自己的嘴巴。

 ①营养多元化

水、淀粉、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粗纤维……,都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份,需要量虽有大有小,但各有各的作用,不可缺少。不同食物有不同的营养成份,偏食,会造成营养失调,也就是某些营养过剩,另一些营养不足。所以,正常人的饮食,要多样化,荤素搭配。就算同是荤菜,也要调节。比如午饭在单位食堂吃了猪肉大排,晚上回家可以吃点鱼虾,既是换口味,也是吸收不同营养成份,因为猪肉与鱼虾,组成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成份和比例是不一样的。食物不要太精细,适当吃得粗些,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避免便秘。长期便秘,肠内容物发酵所产生的毒素对肠道产生不良刺激,很容易导致细胞变性。比如我吃苹果从来不削皮,洗洗干净,连皮一起吃下去;番薯也是带皮吃,就是这意思。 

 

健康讲座

 

②干净卫生

饮水与食物的干净卫生,这个大家都明白,不必多解释。在单位食堂,在自己家里,我相信大家不会去吃那些腐败变质的食物。但还是要提一下。在一些三代同堂的家庭,有的老人往往比较节俭,不肯丢弃残汤剩饭,一碗剩菜,冰箱里进进出出三四天还舍不得扔掉。还有的女孩子,出门旅游,见到各式小吃,什么都想尝尝,一不小心就中招,结果是腹泻挂盐水,躺在医院里,玩也玩不成了。这些都是要注意的。

③少吃多餐,不要暴饮暴食

这一条也简单,道理人人明白,就是实行的问题。有的人,说起来都知道,做起来就忘了。比如夏天从外面回家,满身大汗,从冰箱里取出一瓶橙汁,一饮而尽,喝的时候痛快,可是一会儿就肚子痛得在床上打滚。不是橙汁有什么质量问题,而是高温的胃肠道,经受不了冰凉的刺激,一下子几十度的温差,火热的肠子在凉水的刺激下发生了痉挛,这不就肚子痛了吗?至于喝酒喝到呕吐还要说“我没醉”,这样的吃法就更伤身体了。

④食物不要太咸、少吃腌、臭、霉和煎炸食物

一个成年人,正常需要,每天6克盐就够了。但现在中国人实际吃盐超过生理需要的一倍还不止,也就是说,我们的食谱普遍偏咸。过量的盐摄入,危害很大,不但加重肾脏负担,而且还会带来其他疾病,比如很多人的高血压就与喜欢咸食有关。有些人知道这些道理,但不想改变,他们说自己口味重,习惯了,淡菜吃不下去。其实,口味也是可以变的。我自己,少年时代大蒜不吃,鱼基本不吃。后来离家上大学,食堂里就这一两个菜,不吃就没得吃,后来强迫自己吃一点,发现并不难吃,慢慢就学会吃大蒜、吃鱼了。后来知道了盐过量的危害,烹煮时有意识地慢慢减少盐的用量,不放味精、不放酱油,逐渐适应了,也就习惯了。

食物总是新鲜的好,腌、臭、霉和煎炸食物,偶尔吃一点也没啥,我自己也很喜欢吃臭豆腐。但多吃有害,这有科学依据,不是我随便说说的,具体含有什么什么有害物质,我就不讲了,你们可以去问医生,也可以上网查。喜欢吃这些东西的家庭,要慢慢改变这种不良习惯。

⑤饮食个性化

①②③④都是共性,这一条要讲个性。同样的食物,你能吃,我不能吃,或者相反。为什么?因为人与人是有差别的。比如糖尿病患者要吃低糖食物;高血压患者的食谱要低脂和低盐;胃肠道功能不好的患者,或牙齿缺失的老人,食物要柔软些才容易消化;诸如此类,因人而异。每个人,对你自己,还有你的家庭成员(比如你的孩子),适合吃什么,不宜吃什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数就可以避免盲目乱吃,不会吃了后悔。

 4、适当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增强机体协调性,强化适应能力,强壮体质,减少疾病。

适当运动,包括两方面,一是适当的运动量,二是适当的运动方式。

①适当的运动量

高强度的过量运动,不见得有利健康。老是不动,对健康更有害。对我们在座的人来说,天天坐在电脑前干活,不存在运动过量的问题,而是运动量严重不足。缺少运动的人,往往肌肉松弛,免疫能力低下,动不动就伤风感冒。运动量不足,摄入的能量消耗不完,多余能量会转化为脂肪,沉积于体内。能量不平衡,收入多,支出少,这是肥胖的根本原因。肥胖还不是最重要的。若是脂肪沉积于血管壁上,会引起血管内径变小,血管弹性变差,血压升高,血流不畅,严重的会发生堵塞,于是导致中风、心肌梗塞之类的致命疾病。

那么什么样的运动量最合适?没有标准答案,对我合适的,对你未必合适,因人而异。大体而言,以微出小汗为好。如果什么感觉也没有,说明运动量还不够,可以加大些;若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说明运动量有些过了,可以适当减少一点。这是就一般的成年人来说的。特殊人群,则各有各的量度。比如手术后恢复期的病人,在护士监护下下床走几步,也是一种不小的运动。

对每个人来说,合适的运动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刚开始的时候,运动量可以小一点,自己感觉适应了,体力增强了,运动量可以稍微加一点。比如爬楼梯,第一个星期,每天爬5层楼。这5层楼,头两天爬起来有点吃力,慢慢变轻松了,第二个星期可以加一点,每天爬8层。一个月以后,爬8层也很轻松了,那可以加到10层。若是要你一开始就每天爬10层楼,你会吃不消,还可能会出问题;用循序渐进的办法,则比较安全。

竞技运动,要的是挑战极限,更快、更高、更强。以增强体质为目的的运动,重要的不是运动量一定要多大,而是能不能长期坚持,坚持必有成效。

②适当的运动方式

以增强体质为目的的运动,一般来说,有氧运动效果优于无氧运动(什么叫有氧运动,什么叫无氧运动,可以自己去查,不解释了)。

但是具体方式,也是因人而异,因条件而定的。

比如青年人,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中老年,则可以选择稍微缓和一些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郊游、登山、健美操等。这是按不同年龄来分的。

有慢性疾病的人,选择什么样的运动方式,要听从医生指导,不要盲目乱动,以免发生危险。比如冠心病、肝炎患者,都不适于登山、爬楼梯之类的运动,这类登高运动,会加重心脏或肝脏负担,有损健康,甚至可能导致猝死。

运动方式不但因人而异,也可以因地制宜,就是看条件,有什么条件就利用什么条件。比如你家临近公园,绿地很多,那你可以经常去公园散散步,打打拳,呼吸呼吸公园里的新鲜空气。比如我们单位没场地,没器材,是不是就无法运动了呢?也不见得。真想运动,还是有办法的。比如上下班或就餐,你可以不乘电梯走楼梯。上下班路上,你可以不坐车而徒步,或是骑自行车。

三、健康需要投资

前面说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防病重于治病,生命在于运动,等等,明白这些道理不难,相信大家都赞成,但是知易行难。关键是要化为行动,并且持之以恒,这是最难的。

健康需要投资。

你若是有经济实力,可以花几千块或几百块钱,去健身俱乐部或是游泳馆办个会员卡,或者你家里面积足够大的话,也可以花更多的钱去买高档体育器材放在家里,随时都能练习。

但是,投资不仅仅需要钱财,甚至主要不是钱财。只要有正确的健康理念,并且付诸行动,不花钱也一样可以收获健康。相反,你花了很多钱,办会员卡,买器材,坚持不了半个月,又不想动了,你再多的钱还是白费,花了钱没效果。

比如说,你少上一会儿网,少看一会儿电视,或者少擦一遍地板,每天拿出一小时,哪怕是半小时,去附近公园打打拳、跳跳舞,或是每天不乘电梯走楼梯,或是少坐汽车,多动腿,这些并不需要花钱,需要的是长期坚持,持之以恒。你的投资是时间。每天用这少量的时间,换取你的健康,这是划算的买卖,本小利大,何乐而不为呢?

又比如说,要懂一点科学,知道一些常用医学知识,用科学方法去预防疾病,指导自己和家人的日常保健,这就需要平时对相关知识多加关注。我自己,二三十岁的青年时期疾病缠身,后来读了好多医书,医学院的教材,从一年级读到五年级,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获益很多,身体状况比年轻时大有改善,你们三十岁的人,现在爬山不一定比我强,这是科学的力量。不一定要人人读医书,但起码要关注与自己或家人有关的一些健康常识,有一个科学头脑,行动才会有正确方向。关注这些知识,不是难事,也花不了多少时间。你中午少打几副牌,就可以浏览这方面的好多资料。这也是投资,不花钱的投资,所花只是更少的一点点时间,适当关注而已,日积月累,成效却很大,何乐而不为?

但愿我讲的这些对大家有益,祝你们人人健康。谢谢大家。

  

〇〇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