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摄影 ------ 真实性的底线

标签:
生态摄影真实底线 |
分类: 摄影漫谈 |
摄影是个大世界。以拍摄题材来说,有人物、民俗、时事新闻、旅行风光、山川自然、花鸟虫鱼……;以拍摄手法来说,有纪实,有写意,有先锋实验的,有恪守古风的……。比如前辈大师陈复礼,他的摄影作品常常浸染着浓郁的画意。当今也有人从多幅摄影素材中获取某些元素,通过后期组合制作,创造出新的作品,用来表达创作者的某种抽象理念或感觉,支持者认为是创新,反对者斥之为非摄影。
那么生态摄影如何定位呢?
我认为,生态摄影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反映人与大自然中其他生命的关系。人以外的其他生命是什么呢?细菌之类的微生物太小了,人的肉眼看不见,一般摄影器材无法拍摄,那属于显微摄影的范畴。除了微生物,那么,人类以外的其他生命,不是动物就是植物。所以,生态摄影者关注的对象,就是各类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而且主要是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这是再自然不过的。
生态摄影者既然要以各类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作为拍摄对象,那么,真实性是顺理成章的的要求。如果你把动物园的鸟儿或家养的宠物鸟冒充野鸟,尽管拍摄画面也许很美,可那能算生态摄影吗?也有这样的例子,某人为了表现翠鸟在某一固定场景的四季图,拍了夏景,拍了秋景,也拍了冬景,独缺春景。他把地上的野草花朵绑在树枝上,然后等着鸟儿栖落于树枝,咔嚓下来,算是“春天”。应当说,创意不错,可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因为读者中有植物行家,看出了破绽,那花和那树枝,根本是两码事,那树开不出那种草花,一看就是假的。还有号称摄影大师者,用PS手法,在拍摄到的白鹭嘴巴里,塞上一条鱼,以追求他所谓的视觉冲击力。这种做法,在一些摄影沙龙里也许司空见惯,但在生态摄影者眼里,是绝对不可接受的,哪怕画面很美,因为他违反了生态摄影的真实性原则。
我认为,生态摄影的真实性,和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是相近的,这种真实性由其纪实性所决定。
就拍摄前期来说,提倡现场抓拍,最好是不要摆拍。但抓拍有困难,在一定条件下摆拍也可以接受。比如人们熟知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的照片,就是事后补拍的,因为当时随军记者无法跟随前锋部队第一时间进入总统府,等记者到达时,战事早已结束,补拍是不得已而为之,并且照片所反映的红旗插上总统府的场景是真实发生过的,只不过拍摄比新闻事件发生时间稍微滞后了几天而已,所以,这样的照片,人们可以接受,并不视为作伪。生态摄影也是一样,你拍一个小虫,野外风大,树枝晃个不停,使你无法聚焦,你用夹子固定树枝,让它不要晃动,便于拍摄,这不算违反真实性,因为拍摄对象和拍摄场景都是真实的。但若是你放一个纸老虎当成真老虎来拍摄,或者把野鸟抓来绑在自家阳台上拍摄,那就是周正龙第二,至少你不能再称之为生态摄影,因为你的拍摄对象或场景是伪造的,不是自然环境中的自然生命。如果我在野外拍摄一朵百合花,恰好有一片枯树叶落在这朵花的旁边,摄入画面会影响美观,我会在拍摄前先作一下现场清理,稍稍去除一些枯叶之类的杂物,但我决不会嫌现场杂乱而把这朵花摘回家,放在花瓶里拍摄。后一种做法,也许背景更干净,画面更简洁,但那是静物摄影,和生态摄影不相干。
就后期处理而言,数码技术的发展,使得后期处理能力越来越强,也越来越方便。但数码后期与胶片时代的暗房处理,并无本质不同,无非是使拍摄时获得的影像得以更好地呈现在作者和读者面前而已。数码图像处理软件,现在常见的有Photoshop、光影魔术手、Acdsee等等,各有庞大的用户群。怎么处理原始图像,不取决于你使用什么软件,关键在于人,是人的理念决定后期处理需要达到什么效果,软件只是达到目的的技术手段而已。对于生态摄影来说,适当的加亮、减光、加锐、裁剪、降噪、放大、缩小、增减对比度、色阶调整……,这些都是可以允许的,目的只是让原始图像以更美的姿态呈现在读者面前。但是在白鹭嘴巴里加条鱼之类的PS处理,这就越过了真实性的底线。如果你确实抓拍到鸟儿逮鱼,那是高手;但你没有拍到,却在后期处理中把鱼人为加上去,那是无中生有,就是作伪,生态摄影者鄙视这种做法。
总之,对于生态摄影来说,真实性的底线,可以概括为自然环境中的自然生命。若超越这个底线,我认为不是生态摄影。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理解,不是金科玉律。各人把握的尺度不一样,有不同看法的,不妨提出来大伙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