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态摄影中的真善美

(2008-09-17 06:48:10)
标签:

生态摄影

真善美

科学

艺术

分类: 摄影漫谈

拿起相机有两三个年头了,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我拍摄的题材,一非风景,二非人物,主要是各种野生动植物,美其名曰“生态摄影”。

 

最主要的是三个系列,一为植物,累计大约1500多种,上万幅图片;二是蝴蝶,迄今拍摄并已查明的有167种,大约占浙江蝶类资源的40%左右;三是野生鸟类,拍摄记录的有106种,大约占浙江鸟类资源的四分之一左右。

 

其他还有蛙类、蝾螈类、蛇类、松鼠、蜻蜓、蜉蝣、甲虫等各式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反正见着什么就拍什么。

 

大自然蕴藏着无穷的奥秘,生命更是天地万物中最为奇妙的造化。我用我的相机,记录这些形形色色的生命,试图去了解它们,去揭示生命奥秘的小小一角。

 

高山巍峨,日出瑰丽,大海壮阔,西湖妩媚,各有各的美。然而,世间最美的莫过于生命。我用我的相机,试图去展现生命的美丽。

 

我更希望,用我的相机,唤起更多的人们去热爱自然,去感悟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去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我们自己,也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营造一个鸟语花香的家园。

 

生态摄影中的真善美

 

一、关于真

 

真,就是真实,就是客观再现,就是努力去发现生命的真实存在及其发生与演变的客观规律性。我是这么理解的,也是在摄影实践中放在第一位,努力去做的。

 

首先是客观再现。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尽量拍摄动植物的原生状态,不摆拍。比如拍摄植物花朵,但是花朵旁边有杂物,摄入画面不太美观。怎么办呢?我可能会把旁边的杂物稍作清理,然后拍摄。但我决不会为了获得更理想的光照、更虚化的背景,把花朵采摘下来,放到人为创造的“理想”条件下来拍摄。再如拍摄野生鸟类很困难,小鸟不会听人指挥,不会站在指定的枝头任我拍摄。常常需要先行观察,了解它们的活动规律,然后定点潜伏拍摄。有时,守候一天,毫无所得,空手而归。但我坚持拍摄野鸟,决不会因为野鸟拍摄困难,而去拍摄动物园的鸟儿。虽然那会容易得多,好看得多,可是那不叫生态摄影,失了自由的鸟儿没有灵性,既不真实,也谈不上美感。

 

真的另一个含义是力求深入了解拍摄对象,拍出它不同于别的物种的鉴别特征。比如拍蝴蝶,绝大多数蝴蝶,翅面斑纹、颜色是鉴别的重要依据,所以,只要现场条件许可,我必定会拍摄蝴蝶的背面展翅图和侧面收翅图。至于其他的角度,能拍就拍,不拍也无妨。有人说,你拍的蝴蝶角度太单调了,可以试试换个角度,比如从前方拍,突出它的眼睛,展示它的表情。这样的说法并不错。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不管是人物还是动物,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确实应当是摄影的重点表现部位。但我不会为了这个舍弃物种的特征。因为,一幅蝴蝶照片,若是只有眼睛清晰而其他都虚化的话,任是专家也无法判断这是什么蝴蝶,拍得再美,也不是一幅合格的物种记录照片。又如拍摄植物,重点表现花朵之外,我必定会捎上茎叶,而且很少用背景虚化的手法。这也是与一般艺术摄影不同的。因为舍弃茎叶,只拍花朵,虚化背景,使得照片所包含的信息量太少,专家无法借此鉴别,新手也不能凭此认识一种植物。这种艺术摄影手法,美则美矣,照片的科学价值却丢了。这是我所不取的。换句话说,我会在真实记录物种的同时尽量把照片拍得美一些,但决不会为了单纯求美而牺牲它的科学认识价值。对别人来说,摄影就是光与影的艺术,这不假。不过对于我来说,我不是为摄影而摄影,相机首先是我探索世界的工具,艺术是第二位的。有人说,物种记录只是“随便按按快门”。错了。记录照要拍好也是不容易的。很多次,我自以为拍得挺漂亮的植物照片,拿到专家那里去,都被判为不及格,原因不是不漂亮,而是没有抓到植物的特征,该拍的部位没拍到。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专家们看到的是植物的本质特征,而我拍下来的,只是漂亮的外表。可见,不管是科学求真,还是艺术求美,要拍好,都一样需要下功夫,随便按按快门,都是不会出好作品的。

 

二、关于善

 

所谓善,我的理解,就是要有益于人类社会进步,而不是相反。对于生态摄影者来说,野外摄影,“除了照片,什么也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这是善;相反,为了得到一张满意的照片,不惜偷盗、采猎、损毁珍稀动植物,那是恶。生态摄影者,首先应当是一个生态保护者,而不是破坏者。比如,遇见育雏期的鸟巢,我宁愿放弃拍摄,决不会抵近窥探,以免惊扰亲鸟,造成亲鸟弃巢、幼鸟死亡的后果。又比如,遇见珍稀植物,我不会透露具体拍摄地点,以免被人采挖。

 

生态摄影中的真善美

 

三、关于美

 

美,那就是令人愉悦,拍的照片要感动人、吸引人。这里包含了很多因素,包括照片的构思与立意,光影的运用,构图中主体与背景的相互关系,色彩的和谐与对比,当然,最起码的是清晰,把想拍的对象拍清楚(故意朦胧的除外)。另外,照片一定会有意或无意地体现摄影者的精神气质,一个精神萎琐的人,不可能拍出动人的美。有的摄影高手,对着同一只小虫会拍两三个小时,从用光、构图、景深、色彩等种种方面反复构思,多角度拍摄,努力使作品精益求精,我很钦佩摄影者对艺术的这种执着和敬业精神。这方面,我有所留意,比如摄影时,我也会适当考虑一下构图、光线、景深、色彩等问题,但是做得远远不够,总体上处于初级阶段。我会继续努力,多观摩一些高手的作品,借鉴他们的经验,致力于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不过我不会这样刻意去追求艺术美。有时候,求真与求美还是各有侧重的,我会在不损害照片科学认识价值的前提下努力求美,但不会为了艺术上的“进步”而放弃照片的物种记录和科学认知作用。与其一个虫子拍两小时出艺术精品,我更愿意花同样的时间记录10个物种,这样做,艺术上进步不大,科学认知方面却有相当的长进。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选择,并非唯一正确。也许你的选择相反,那也未尝不可。或者你能做到既科学又艺术,那当然更好了。这个世界提倡多元化,对于真与美的侧重取向,也未必一定要归于一个模式,完全可以相互兼容。

 

真与美,有时候会各有侧重,做得好也能和谐统一,这是我需要不断学习的。不过,科学求真与艺术求美,说到底,只是人类对于客观世界不同的感知方式而已,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其共同的结果,都是促进人类的进步,也就是真与美都统一于善。对于生态摄影而言,重在认知和重在光影,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热爱自然与尊重生命,这是共同的,一致的。彼此可以相互补充,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乐意不断学习,继续用相机去探索广阔的未知世界,也用相机去尽力地展示生命的美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