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的金牌与感动

标签:
北京奥运会金牌感动拼搏杂谈 |
分类: 社会万象 |
力拔山兮气盖世
------
燃烧了16天的第29届奥运会主火炬,8月24日在北京“鸟巢”缓缓熄灭。中国在这届奥运会上掀起摘金夺银的狂潮,共夺得金牌51枚、银牌21枚、铜牌28枚,首次超越美国,名列金牌榜第一。
每一次五星红旗高高升起,每一次全场观众齐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都让我热泪盈眶,为我们运动员的拼搏而感动,身为一个中国人,我无比自豪。
感动和自豪过后,理性想想,一夜之间,中国真的成了体育强国吗? 不。金牌大国,还不是体育强国。
为什么这么说?
一是中国运动员主场作战,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比如赛程安排上、裁判打分上,中国未必占什么便宜,但起码可以放心,做到不吃亏,免遭别人暗算。主场作战的这种特殊优势是难以复制的。
二是中国的金牌,成色不足。乒乓球、举重、跳水……,这些都是中国夺得金牌最多的项目,但这些金牌的成色,十枚加在一起,也抵不上径赛场上一枚百米金牌。恰恰是在田径、游泳等重中之重的、最为基础的运动项目上,中国至今没有什么突破。在全世界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影响巨大的三大球,中国也没有拿到一枚金牌,相反,中国足球在本届奥运会上的糟糕表现,玷污奥林匹克精神,使中国蒙羞。这些基础项目竞技水平不高的背后,其实反映了中国群众体育的落后。想想看,中国的家长,有几个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天天去练习跑步的?中国的城市和乡村,有几个足球场向公众开放,可以让爱好足球的青少年们天天在绿茵场上驰骋的?
金牌第一使人自豪,金牌之外,其实还有更多的感动。
曹磊,女子举重75公斤级冠军,进驻奥运村的时候,得知母亲离世的不幸消息。她把巨大的悲痛埋在心底,含泪走上赛场,化悲痛为力量,奋力一拼,“力拔山兮气盖世”,她终于用金牌祭奠母亲在天之灵。
冯坤和赵蕊蕊都是打了封闭针,带伤上阵;周苏红放下了病床上的爱人。她们明白,祖国的召唤高于一切,为国征战,她们把自己和家人的伤病放在了一边。
栾菊杰,24年前为中国夺取第一枚击剑金牌的功勋运动员,为了参加北京奥运会,放弃优厚收入,自己掏钱去世界各地参加积分赛,终于以50岁的高龄重返赛场。奥运会若不是在北京举办,她说,“这么大年龄,我是不会再参赛的”。名次对她来说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能回到北京参赛,说一声“祖国好”,“今生无憾”。全场观众向她报以最热烈的掌声,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场景。
33岁的德国运动员丘索维金娜依然征战奥运赛场,和十几岁的小姑娘同场竞技,还获得一枚跳马银牌,为的只是筹钱拯救她患白血病的儿子。
荷兰运动员范德韦登,勇夺男子马拉松游泳冠军。很多观众事后才知道,这位金牌获得者本人,还是个接受了化疗和骨髓移植的白血病患者!
在女子马拉松游泳比赛中,南非独腿运动员纳塔莉·杜托伊特第16个游过终点。而失去右臂的波兰乒乓球运动员纳塔莉亚·帕蒂卡,也在小组赛中获得一胜一负的不错战绩。她们以缺胳膊少腿的残损身躯,敢于和世界顶尖高手同场竞技。我们四肢健全的绝大多数人没有做到的,她们做到了。她们以残损的身躯和顽强的意志,写出最完美的生命的诠释。
在战火硝烟中走来的伊拉克运动员,甚至都没有合适的运动服和鞋子,还一度被关在奥运会门外。可是他们来了,为了奥运理想与和平而来。伊拉克运动员在开幕式入场时,受到了不亚于东道主运动员的热烈欢呼。
不管有没有金牌,他们和她们使人感动。这些感动,会比金牌更长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