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昆虫杂识(12) ------ 黑尾胡蜂

(2008-08-09 12:03:18)
标签:

胡蜂

昆虫

生态

摄影

分类: 博识自然

昆虫杂识(12) <wbr>------ <wbr>黑尾胡蜂

昆虫杂识(12) <wbr>------ <wbr>黑尾胡蜂

黑尾胡蜂  Vespa ducalis Smith

 

黑尾胡蜂,膜翅目胡蜂科,体长24~36毫米的大型胡蜂,摄于杭州西溪湿地。2006年10月2日,即拍下照片的第二天,在龙王山,我亲身体验了这种蜂的威力。当时我跟随一队驴友下山,因为带着相机不时摄影,走在队伍最后面。突然看见头顶附近六七只大胡蜂正在上下乱飞,其飞行轨迹与平日所见的正常飞行完全不同。心知不妙,已经来不及了。只见前上方一只大胡蜂如同轰炸机投弹一般俯冲下来,我还没来得及躲闪,已经被狠狠地扎中了脑袋,随后腿部也中了一枪。被刺中约半分钟后,我眼前一黑,栽倒在地,可见其毒性之强。片刻后我站了起来,离开被蜇现场数米,蹲伏作好自我保护。约十五到二十分钟后,蜂群渐渐平静散去。这时,才感觉颌下淋巴结明显肿大,说明毒素正在扩散。在驴友帮助下,立即服用季德胜蛇药,同时外敷,感觉稍为舒缓,意识尚清醒,但头重脚轻,走路不稳。放慢步伐,勉强支持下山,随后立即去附近医院作紧急处置,在急诊室过了一夜,次日早上才回家。

 

人不是蜂的猎物,一般情况下,胡蜂不会主动攻击人。拍摄上面照片时,我和它相距不足一米,近距离对视,它始终对我保持高度戒备状态,但并未发起攻击,因为我小心翼翼,移动三脚架、调整拍摄角度都采用慢动作,避免刺激它。这回胡蜂袭人,是因为前队人员惊扰了蜂群,蜂群被激怒后向人发起攻击,我猝不及防,成了它的靶子。而我犯的错误是忘了戴帽,致使头顶被蜇,这是很危险的,因为头部血管丰富,离心脏又近,中毒后果严重。要是当时戴帽的话,大不了手足被蜇,危险会小得多。所幸被蜇后应急处置得当,未招致更多蜂群围攻,而且随身药品发挥了作用,不然,可能后果更为严重。要知道,这大型胡蜂,一旦群起而攻之,足以使一头牛丧命。自那以后,我野外活动,再也不敢忘戴帽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