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交友观
(2009-07-17 10:23:31)
标签:
论语交友健康 |
分类: 【原创连载】 |
作者:刘海程 声明: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2004年11月20日
一、交友与仁的关系
“仁”是论语的核心思想。《论语》中关于仁的论述有多处。“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能行“恭、宽、信、敏、惠”五事于天下为仁等等。但综合论语中各章节中有关“仁”的论述,可以得到如下认识:
(1)仁的根本是爱人;
(2)仁是一种心境,失去仁则失去生命之根本,久约则为非,长乐必骄溢;
(3)仁存于心,故为仁由己;
(4)仁贵在坚持,人之不仁,非由于难得之,乃由于轻去之;
(5)仁者性情正,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有大公之爱,故“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可见仁者之恶人,其心仍出于爱:恶其人,仍希望其改过自新。
(6)仁者能真好人,真恶人,其心必明通,不被私欲蒙蔽而使好恶失其正,故仁乃智、勇之根本。
(7)仁为礼乐之根本。礼必随时而变,仁则古今通道。
(8)忠、恕各执仁道之两端:尽己之心以待人谓之忠,推己之心以及人谓之恕。 尽己之心以待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之心以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认为,“仁”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处理一切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则。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都起源于仁心。作为人际关系的特例——朋友关系的处理,也毫无例外的要以仁为准则。纵览《论语》有关友的论述,便发现这些论述几乎涵盖了处理有关朋友这一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就选择朋友的方法、与朋友交往的原则和“君子”式友人的特征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择友的方法
首先看根本标准。“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13.21)狂者执仁道忠的一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优点是有救世的热情,弱点是若无节制,则容易变得不则手段。狷者执仁道恕的一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优点是道德的纯洁,弱点是若无激励,则易流于消极避世。而中道之士兼具二者之优点而避免了其缺点。在孔子看来,他最希望和“中道之士”,即具有仁德的人在一起并成为朋友。但是仁者难得,只好退而求其次,与狂者和狷者相处结为朋友了。可见,判断一个人值不值得交的根本标准是其仁的程度,有多少忠和恕的成分。
《论语》中多次提到的“无友不如己者”(如1.8等)不是教人根据人的地位、财富的高低去决定与之交友。此处的如不如己,更多从人心着眼,看其是否具备爱人之心。
其次便是分清朋友的类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16.4) 和正直的、守信的、知识广博的人交为朋友,便有益了。和惯于装饰外貌的、工于谄媚态柔的、巧言善辩的人交为朋友,便有害。正直的人和工于谄媚态柔的人相对;守信的和惯于装饰外貌的人相对;知识广博的人和巧言善辩缺乏真知的人相对。其中最益者便是君子,最损者便是小人。关于君子和小人的分辨,《论语》中有很多的论述,最明显的特征体现在“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13.25)“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3.26)。
再者,察人的一般方法与原则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2.10)察人可以通过观察其做事的动机、行为的方法和当时的心境等方面来进行。另要注意“不以言废人,不以人废言”。“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11.21),通过言行但不被表面的言行所蒙蔽。
另外,对某些人还要仔细的审察。“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15.28)若众好之,则恐是同流合污之人,众恶之,或有乘世厌俗之嫌。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3.24)
三、交友的原则
对待朋友,要劳、诲、信、犯(14.7、1.7、14.22)。与朋友交往的起点和核心是爱朋友,为朋友着想。爱其人,则必勉策其人于勤劳,始是真爱;忠于其人,则必以正道规诲之,始是大忠,对于朋友的缺点错误必要时还要犯其颜。
如果朋友对于自己提出合理的批评和建议,自己反醒认识到之后要尽快改正,“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9.24)
要把握好处理朋友关系时的度。“朋友数,斯疏矣。” (4.26)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12.23)凡事要有度,适可而止。对待朋友应当忠心,对其不足之处要指出来引导起改正,但是一切都要恰到好处,若过了头,反而招人厌烦,被人疏远。
肯定并鼓励朋友现在的进步,而不要纠缠于过去的错误。“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7.29)
总之,在与朋友交往的原则里,既有对朋友的要求,也有对自己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朋友这一社会关系的相互性。良好朋友关系的维系,需要双方共同的经营。
四、君子式友人的特征
君子式的朋友应当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和而不同(15.22、13.23)的。君子庄敬自持,然无自利之心,故不争;以道相处,以和相聚,故必有群,然无阿比之心,故不党。 “君子以友辅仁。” (12.24)朋友之间可以互相切磋琢磨以共进于道。不是辅德而是辅仁,可见不在于自进己德而已,而在于在仁道的修养上同进步。
五、关于友的其它方面
关于朋友的境界。“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9.30)这里既讲了学习的层次,也将了交友的层次。由一起学习到一起学道,到立身于道,最后到灵活运用道。曲高自然和寡,越到高处,知音自然越少。
关于朋友的有无问题。“德不孤,必有邻。”(4.25)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12.5)
《论语》中包括很多值得发掘的交友思想,对于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附录:《论语》中有关“友”的言论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4.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4.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4.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5.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5.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6.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7.6子曰:“志於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29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7.36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8.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处,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8.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9.24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9.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2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9.30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未何远之有?”
11.21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12.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12.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12.2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3.21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3.25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13.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3.28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14.7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14.22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15.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5.22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5.28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6.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7.13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19.3子夏之门人,问“交”於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20.3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后记:
通过对《论语》的学习,我认识到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领会到儒家文化仁者爱人的精髓,并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方法。感谢刘丰老师和《论语》研读这门课给了我们一个重温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相信这段经历回带给我们终身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至于这篇关于《论语》中的交友观的短文章,鉴于时间和本人能力所限,难免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钱穆著,论语新解,三联书店
鲍鹏山著,论语导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