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听评课新范式:观课议课的四个维度
(2021-03-17 07:59:01)
标签:
转载 |
听评课新范式:观课议课的四个维度
----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转自江心蜻萍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3c081201017o92.html
今天崔教授详细地介绍了一种有效的听评课新范式:LICC,即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4个维度。每个维度由5个视角构成,每个视角由3至5个观察点组成,合计68个点。听评一节课,第一步先要理解课堂,了解该节课的四维度;第二步是确定听课的观察点,即确定听课的重点内容、方向;第三步就是开发观察工具。这种范式提倡听课者听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明确听课的任务。听课时,听课者之间要合作,根据自己的听课任务进行观察、记录,课后对记录进行分析,针对问题提意见。这种听评课方式一改过去听课者盲目去听课,课后泛泛而评的现状,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从而能有效地改进课堂教学。
课堂观察的设计:1.依据课程标准。2.确立四维观察角度。3.关注教学现场的关键和细节。4进行非结构性、开放式观察。5制定观察总表。
下面是从学生和教师两个维度设计的观察点
维度1:学生学习
角色: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
状态: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者、主动建构者
追求:有效
观察点设置:
1.学生学习,亦从“课程”出发,以“有效”为目标;
2.观察学生,必须且能观察的包括课前“准备”和课堂“倾听”“互动”“自学”等活动,活动是否有效看“达成”;
3.前四个指标的观察均可从“行为”“程度”和“习惯”“态度”四个方向去观察。
观察指标:
视角 |
观察点举例 |
准备 |
·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是怎样准备的? ·准备得怎么样?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 ·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么样? |
倾听 |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能倾听多少时间?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 ·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人? |
互动 |
·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吗? ·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参与课堂活动(个人/小组)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学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 |
自主 |
·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 ·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吗?学生有无自主探究活动?学优生、学困生情况怎样? ·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如何? |
达成 |
·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预设的目标达成有什么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达成? ·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 |
维度2:教师教学
角色: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状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
追求:有效
观察点设置:
1.课堂教学,从“课程”出发,以“有效”为目标;
2.观察课堂“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必须且能观察的包括整体“环节”安排、教学信息“呈示”、师生“对话”、学习“指导”和教学“机智”;
3.五个指标均可从有哪些“行为”(有什么)和行为“程度”(怎么样)两个方向去观察。
观察指标:
视角 |
观察点举例 |
环节 |
·由哪些环节构成?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这些环节是否面向全体学生? ·不同环节/行为/内容的时间是怎么分配的? |
呈示 |
·怎样讲解?讲解是否有效(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 ·板书怎样呈现的?是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帮助? ·媒体怎样呈现的?是否适当?是否有效? ·动作(如实验/动作/制作)怎样呈现的?是否规范?是否有效? |
对话 |
·提问的对象、次数、类型、结构、认知难度、候答时间怎样?是否有效? ·教师的理答方式和内容如何?有哪些辅助方式?是否有效? ·有哪些话题?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如何? |
指导 |
·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作业)?是否有效? ·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活动/作业)?是否有效? ·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实验/课题研究/作业)?是否有效? |
机智 |
·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为什么?效果怎么样? ·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景的突发事件?效果怎么样? ·呈现了哪些非言语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效果怎么样? ·有哪些具有特色的课堂行为(语言/教态/学识/技能/思想)? |
量表一 目标的设立与达成度”的观察与记录
【观察点】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设定的教学任务,也是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衡量一堂课优劣的最主要标准就是教学目标的准确度和达成度,研究教学目标的清晰度,学习目标准确性的预测,以及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关联度,就成了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所以我们合作编制了这个“新授课教学目标的设立与达成度”的课堂观察记录的工具。
【观察框架】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基于课程标准来制定的,它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所以要从这三个维度观察新授课的教学目标。一般课堂教学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应对应相应的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观察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观察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结合上述基本常识,制定观察矿建如下:
“新授课教学目标的设立与达成度”基本信息记录表(表1)
时间 |
_____年_____月_____日第 _____节 |
|||||||
地点 |
|
|||||||
观察者 |
姓名 |
|
||||||
单位 |
|
|||||||
任课 教师 |
姓名 |
|
学科 |
|
年龄 |
|
教龄 |
|
单位 |
|
|||||||
课题 |
|
|||||||
课程 标准 |
|
|||||||
教学 目标 |
|
|||||||
|
|
|
|
|
|
|
|
|
“新授课教学目标的设立与达成度”观察情况记录表(表2)
|
观察项目 |
评价 |
建议 |
||
课前 |
查看 教案 |
1.教案是否有三维目标? |
|
|
|
2.三维目标的确立是否恰当? |
|
|
|||
座谈 情况 |
3.教师是否真正研读了本条课标要求? |
|
|
||
4.教师对对本条课标的理解程度如何? |
|
|
|||
5.如何根据课标确立的教学目标? |
|
|
|||
课中 |
导入 |
6.创设的情景与本条课标是否存在关系? |
|
|
|
教学 过程 |
教师 活动 |
7.讲授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关联度如何? |
|
|
|
8.问题设计与教学目标的关联度如何? |
|
|
|||
9.例题与目标的吻合度如何? |
|
|
|||
学生 活动 |
10.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 |
|
|
||
11.学生是否能围绕学习目标回答问题? |
|
|
|||
12.学生是否具有思考的目的性? |
|
|
|||
13.生生互动是否以教学目标为核心? |
|
|
|||
师生 互动 |
14.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的而设立? |
|
|
||
15.活动的效果能否提升学习目标? |
|
|
|||
训练 |
16.课堂练习题与教学目标的关联性如何? |
|
|
||
17.课堂练习是否能当堂完成? |
|
|
|||
18.学生对习题的回答或完成情况如何? |
|
|
|||
课后 |
课后 作业 |
19.作业设置与教学目标的关联性如何? 20.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如何? |
|
|
|
|
|
|
|
|
|
说明:1.“评价”项目共20条,共100分。每个小项均采用5分制:优(5分)、良(4分)、好(3分)、中(2分)、差(1分)。2.“建议”针对教师课前、课中、课后的情况以文本形式记录,并在课后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
量表二
思想政治课教学强调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在教学中把基本观点和原理融入到生活题材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搭建探究平台,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质疑、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真正理解结论,培养能力,升华情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思路。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
1、内容要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具有明确的针对性、目的性、典型性;情境创设要符合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容易进入情境;既要将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引入课堂,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科书所创设情境的探究价值。
2、形式上,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情境创设的形式应当多样化,如文字、图表、图片、音像(录音、歌曲、漫画、录像等)、实物、角色模拟活动等。
3、情境既可以由教师设计,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搜集整理材料在课堂上交流、展示。
4、情境创设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学生已有感性经历且易于理解的知识,可以由学生直接认知,或通过情境“唤醒”、归类和重组的方式集中呈现;对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生活经历的知识,则需要教师在广泛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和引导。
5、问题设置要与情境具有关联性,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要具有层次性,体现过程性;要有梯度,可操作性强;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具有可探究性。
观察量表三“自主学习”课堂观察量表
编制说明:“学生学习维度”,其中就有很多观察角度,如学习准备情况、倾听情况、自学情况、互动情况(合作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等等。对部分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效不高的问题进行分析,影响学生自主学习效率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每次自主学习的任务是什么?如何呈现?学生是否明确?(学什么/怎么学/学到啥程度)
学习的形式是什么?(阅读课本/练习/实验/其他)
自主学习时间是否充足?(时间是多少、在规定时间完成任务的比例)
学生是否参与自主学习?学困生是否参与?
自主学习的效果如何检测?是否有效?
自主学习是否有序?
自主学习的效果怎样等等。
……
据此,开发了以下课堂观察量表,用于课堂观察。
说明:1.学习任务中的呈现形式包括:叙述/板书/学案展示/其他;2.学习形式包括:阅读教材/做练习/其他;3.教师指导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有无指导/如何指导:个别/小组/集体;4.效果检测方式包括:提问/展示/检测题/其他。
执教者 |
|
课题 |
|
观察者 |
|
||||||||||||||
观察内容 |
学生课堂自主学习 |
研究问题 |
如何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
||||||||||||||||
学习任务 |
学习形式 |
教师指导 |
时间 |
参与情况 |
效果 |
学习秩序 |
评价及建议 |
||||||||||||
内容 |
呈现方式 |
是否适合 |
是否明确 |
用时 |
是否充足 |
比例 |
学困生情况 |
检测方式 |
结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总体评价及建议 |
|
||||||||||||||||||
观课后 反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量表四
1.开发意图。根据课堂观察LICC模式和开发课堂观察记录的方法,设计了学生学习维度观察量表。此观察量表以学生学习状态为观察点,分析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情况,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有效。
2.观察维度。从学生情绪、注意、参与三个视角观察全班学生的学习状态。
3.研究问题。学生学习状态。
项目 |
观察内容 |
频次 |
百分比 |
排序 |
|
情绪状态 |
1.学生的学习兴趣 |
|
|
|
|
2.学习行为 |
|
|
|
||
注意状态 |
1.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 |
|
|
|
|
2.能倾听同学的发言的问题 |
|
|
|
||
参与状态 |
1.参与人数 |
|
|
|
|
2.参与时间 |
|
|
|
||
3.参与程度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学生学习行为是指学生表现出来的观察、讨论、思考等行为。
量表五
一、课堂观察点:课堂有效提问
二、观察点框架分析
对核心概念的框架分析(见下表)
三、观察记录工具
课堂有效提问观察量表
观察 要素 |
观察点 |
定 |
课 |
结果分析 (定性与定量) |
问题 设计 |
问题目标性 |
|
|
|
问题价值型 |
|
|
||
问题科学性 |
|
|
||
其它情况 |
|
|
||
教师 提问 |
提问的方式 |
|
|
|
提问的数量 |
|
|
||
认知层次 |
|
|
||
其它情况 |
|
|
||
学生 回答 |
回答方式 |
|
|
|
回答人数 |
|
|
||
回答态度 |
|
|
||
其它情况 |
|
|
||
教师 理答 |
理答态度 |
|
|
|
理答方式 |
|
|
||
理答效果 |
|
|
||
其它情况 |
|
|
量表六
|
教师课堂引导 |
备注 |
|||||
行为动词 |
参与人数 |
引导时间 |
引导程度 |
|
|||
|
|
|
|
时机 |
跟学生思维契合度 |
灵活性 |
|
讲解 |
|
|
|
|
|
|
|
操作 |
板演 |
|
|
|
|
|
|
演示 |
|
|
|
|
|
|
|
师生互动 |
倾听 |
|
|
|
|
|
|
理答 |
|
|
|
|
|
|
|
设问 |
|
|
|
|
|
|
|
回答 |
|
|
|
|
|
|
|
简评 |
|
|
|
|
|
|
|
展示典型 |
|
|
|
|
|
|
|
组织活动 |
讨论 |
|
|
|
|
|
|
操作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