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整理&转:《密会》导演安畔锡 :“用最好的真实完成最棒的幻想”

(2014-05-31 20:00:57)
标签:

密会

韩剧

安畔锡

刘亚仁

文化

分类: 彼岸人事
JTBC16 集电视连续剧《密会》从第一集的播出开始就显现出它的与众不同。拥有着财富与社会地位的40代女人与贫穷却才华横溢的20代男人之间的不伦之恋,不过是这部电视剧的突破点之一罢了。《密会》所触及到的,是爱情剧追求的本质。在一个社会中,爱情这种感情,即“melo”(melodrama:爱情电视剧译注)的诞生之处究竟存在些什么。“爱情”这种极端不现实的感情既稚拙又让人束手无策,它究竟是如何在臭水沟一般的“现实”中绽放的呢。《密会》想要表达的东西,观众们很快就理解了,并为之狂热。仿佛是对令人脸红的寒酸现实有所安慰似的,人们在抚慰人心的音乐中一同感受着孤独、关注着惠媛与善宰的“密会”。今天,我们采访了这部固执的、绝不与“虚假爱情”妥协的爱情剧的最高指挥——安畔锡导演。
他摆了摆手。说自己都已经讲了16集故事了,哪还有什么话可说。就像惠媛对善宰弹巴赫平均律时一定要断音弹奏的理由刨根问底那样,对于身处剧本与拍摄画面之间的导演是如何解读该剧的,我们想知道的太多太多了。好不容易才开口说话的他,说自己作为导演能在让工作人员和演员们睡得足、休息得好的情况下把电视剧拍完,就是比《密会》获得成功更让自己骄傲的事。
那么是如何开始策划《密会》这部电视剧的呢?
说来话长。07到08年底时,有个叫future-one的制作公司曾提议,希望买下江国香织的小说《寂寞东京铁塔》的版权,然后再与我当时隶属的公司DRAMAHOUSE进行共同制作。郑成珠作家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参与其中的,但我当时认为想把那本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是不大可能的。因为虽然那是一本出色的小说,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故事性,而是以抒发感受为主,实际内容少之又少。当时刚好在选角方面也遇到了问题,所以我以为那件事就到此为止了。
但是future-one那边一直对这个提案念念不忘,他们似乎也找过其他的作家去尝试改编,但是进展并不顺利,于是最后,他们重新找到了郑成珠老师。郑老师考虑之后,觉得如果真想好好制作这部剧,就必须全部重写才可以。所以她放弃了过去曾有过的所有版本,从头开始重新创作。在我看来,郑老师应该是想通过这种形式的爱情片表达些什么吧。所以在去年6月时,她拿着好不容易才写成的3本剧本约我见面。谈过之后,我就觉得这是个值得去做的作品。她当时讲给我的是一个关于所谓“画报夫妇”的假象的故事,所以如果要说《密会》的主旨,那么在那个时候,这个主旨似乎就已经存在于郑老师的脑海中了。
如果说金喜爱是经历过《妻子的资格》检验的演员,那么刘亚仁是如何被选中的呢?听说金喜爱曾经推荐过他。
从我与郑老师打算合作这部剧时起,金喜爱就已经加入我们了。换句话说,从初创期开始,她就已经与我们同搭一条船了。后来,在我们发愁该选谁出演男主人公时,最先接到的推荐就是刘亚仁。
问题是,这部戏的男主人公是需要弹钢琴的。如果演奏时的样子看起来不够真实,那么就会让人心里感到别扭,这剧还怎么看得下去呢?不管在什么时候,我都认为比起作品的成败,更重要的是要做出让人不觉着别扭的东西。“得像天才那样弹钢琴呢,这可怎么办。”那种恐惧真是难以用语言表达。我们甚至还找过在中学前有弹钢琴经历的演员来试镜。
但是后来我们觉悟到,钢琴的世界用这种方式是行不通的。比如有说自己为了考试一直弹琴到高三的人,可他的琴声和动作都没办法使用,哪怕只有5秒都不行。而且只要弹一个音出来,专家们就能听得出他到底弹得好还是不好了。比如像负责《密会》中钢琴家事务的金小莹(音译)、朴重勋(音译)等人,他们只要听上几秒立马就了然于心,觉得别扭而听不下去。对我说,“弹成那样真的没办法播出去给大家看”,拼命地阻止我。
再比如,即使剧本里写着:弹着弹着稍稍出现了失误。真正播出去的时候想要让观众们感受到这个失误,那么就得做得跟真的一样。但是如果连观众们都能听得出来那是失误的话,那就不能叫失误了,那种错误对钢琴家来说是致命的。那么“稍稍失误”到底是个什么程度呢?在听示范演奏时,我们谁都没能听出来到底有没有弹错。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感到前路一片黑暗。可是最终,那几位负责人的真心感动了我。所以从第一集开始到最后一集结束,《密会》中所有的演奏都符合咱们国家的最高水准。
不同于之前,这部剧甚至在剧本和导演身上也让人感受到了不妥协的精神。一般来说,电视剧的剧情究竟如何、人物之间的专业对话究竟是何内容,在剧本中都会有详细的解说。但《密会》中,不管是谈论有关经营公司的话题、还是操纵入学考试的不法交易,人物对话全部提携纲领,使用专业术语。
事实上我自己也在慢慢改变。当然,如果能亲切地让观众们听懂自然是件好事。但如果真的那样做,也许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热效率。这点是我在看《白色巨塔》时感悟到的,“在人物之间相互纠葛的场景中,医学用语满天飞的情况下,应该打出字幕吗?应该予以说明吗?”最终我还是妥协了,决定不使用字幕。我最近的想法是,观众们不了解的东西,就算不知道也没关系。但我们得让他们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也能跟得上剧情发展才行。也许会有人因为能全部理解而看得更高兴。我觉得,如果我们的运气够好,电视剧被重播了,那么当观众再次去看的时候,如果能产生一些新的理解,那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吧。
话说回来,我们得出的最终结论就是,这部剧所需要的主演是演员而不是专业演奏家。这样一来,要通过画面和声音的配合,将他们的演奏效果精加工成专家都认可的程度的话,似乎也不是件简单的事。这部电视剧中从头到尾出现过的演奏场面,不管是按在琴键上的手指,还是拉响琴弦的琴弓,每一处细节都没有出错的地方,都是百分之百的和谐。其完美程度甚至让人产生一种想去仔细研究一番的念头,目前为止,还有什么其他可与其比肩的作品吗。
首先,剧中所使用的音源均是在相应情节所发生的同一空间、使用该情节中所用到的同一乐器录音而成的。如果要问到秘诀,就用最后一集善宰和其他学生一同演奏德沃夏克的弦乐五重奏作为例子吧。这首曲子特别的长,如果要把整首曲子都听完、背下来,然后再进行拍摄的话,一年的时间恐怕都不够用。通常来说,当影视作品中有演奏场面出现时,都会先将整首曲目全部拍完再说。如果是那么做,当然就会有出错的地方了。《密会》中所有合音全部准确,是因为演奏量与播出时的使用量准确地保持了一致。如果播出时需要18秒的演奏长度,那么就只针对这18秒内所演奏的内容进行练习。也就是事先预见演奏戏所需时长,然后就针对这部分拼命练习直到全部合上为止。曾经参与演出的仁川市交响乐团也只演奏了指定的部分乐谱。这么一来,实际上需要演奏的量就没那么大了,即使需要变换角度拍摄也没问题,因为拍摄的仍然是那18秒内的内容。另外,剧中所用音源均为演奏替身的第一遍演奏录音。第二遍演奏时演员开始合音,因为同时能听到自己的琴声,所以只需要负责人在一旁帮忙把握节奏就可以了。这么一来,自然就能保证全部无误了。
第二集中善宰在惠媛家弹了不少曲子,那些也全部是针对编辑后所需长度进行练习的吗?
每首曲子各自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总共需要几秒长度,也都是全部准确指定好的。
如果是这样,那么在初期决定使用曲目中的哪一部分以及使用时长反而成了最困难的事情了?
非常困难,要决定使用哪首曲子,使用曲子中的哪些部分。而且大家在决定时长时,一般都只会想到比如大概20-30秒这样的程度,可我们必须得细致到22秒这种程度。当你必须做出那么准确的判断时,恐惧就会涌上来。
出错的话怎么办?
没办法,即使是那样也得做出决定。
将赵仁书这个颇有分量的角色交给钢琴家朴重勋而不是由演员来演绎也令人感到意外。而且这个角色在剧中也并没有很多需要弹钢琴的戏份。不知道是不是为了用他的非专业演技与周围人物形成对比,所以才认为必须这么做的?
我们想让不会乐器只是在假装演奏的演员数量减少到最少。所以就考虑,除了两名主人公之外的其余角色都尽可能在真正的演奏者中挑选。特别是在面见了朴重勋之后,发现他是个既稳定又冷静的人。这种人在演戏时也会做得很好的。也许会有人觉得朴重勋的演技有些尴尬,他总是用温暖的方式在讲话,而我的评价是,他真的演得很棒。说他演技尴尬,也许是因为我们受到了一直以来的电视剧式表演的影响,是一种不知不觉被植入脑中的偏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所认为的好演技也有可能是一种假演技也说不定。也许是大家还不习惯,但以我的标准来看,朴重勋和杨敏英(扮演金仁珠教授一角)都演得很棒。就像我所说的那样,这其中并没有想特意表现出他们与其他人物不均衡的意图。
有看过钢琴家宋悦音(音译)关于《密会》的文章吗?
我从以前开始就十分喜欢宋悦音的专栏。不光是我,就连郑成珠老师也因为特别喜欢所以一次不落地全都看过了。我们是她的狂粉。关于《密会》的文章我们也认真读过了。
会不会觉得冤枉,就像宋悦音所说的,善宰是“啪地从天上掉下来的天才”,但也许并不是那样?
善宰是靠着对自己的严格训练才走到今天的。他可是从小学起就一边写着正字一边疯狂练习的人。但是也并不会觉得冤枉。因为到目前为止,电视剧一直在用某种典型的方式看待天才这类角色,这是一种惰性,我自己也身处电视剧这个世界之中,所以我也有责任。
从这种看待天才方式上的惰性出发,先不谈实力,善宰的言行也总能让人感受到他是个天才。我认为在关于天才的定义中,“具有毫不犹豫地接近本质的才能”这条描述很恰当,善宰在说话时从不绕弯路,甚至有时候会被人说成是“疯子”。我也觉得善宰是个从言行就能感受到的天才。实际上那就是他在用自己的眼睛看这个世界,然后通过自己思考、再经由自己的嘴说出自己的想法,就是这样。这就是天才。如果在他身上加些老套的东西,那就不是天才了。本身完整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天才。即使也许会有出错的时候,但至少现在这一刻他是相信自己的。如果他只是一万个相同的人中的其中之一,那还有什么意义呢。他必须要独特才可以。人如果想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没必要非得能一次跳上百万个跳绳什么的,只要做自己就可以了。如果只做真实的自己,那么你就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天才。
善宰怯生生的动作和有些结巴的说话方式都是刘亚仁的主意吗?
是的。他天生就是个演员。在我看来,刘亚仁的突出之处就在于他非凡又率真的头脑。哪怕只掺一点点假,那种异物感也会让他无法忍受。他并不是靠感觉来演戏的,而是智慧地控制着感性的同时在表演。在他这样年轻的年纪。
是出于何种考虑,要把善宰塑造成一个恋脚的人?
在李太准(音译)的《文章讲话》这本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最难写的信就是没有具体内容的信,即所谓的慰问信。不管是多厉害的大文豪,让他给军队将士们写一封慰问信,他也会感到困难的。但如果是要写信给自己的老爸要钱,那么不管换成是谁都有可能写成一篇好文章。也就是说如果有这种具体的内容在里面,谁都能写出好文章,但若看过《文章讲话》的话,你就能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了。就是在用完老爸寄的钱,想把剩下的钱还给他时所写的信。“谢谢您寄的钱,我已经用了,剩下的钱现在随信寄给您。”这么写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写成,“谢谢您寄的钱,我已经用了,剩下的3250元钱现在随信寄给您”,那么就会显得既生动,又能让人迅速产生真实感了。对脚的迷恋也是一个道理。那个女人真漂亮,如果连续一百天都说她真漂亮,就会显得很老套,而且也失去了生动感。可如果谈到脚的话,就会一下子生出真实感来。这就是文学技巧。
与之前的作品《欧巴桑》、《白色巨塔》以及《妻子的资格》中的人物相比,吴惠媛绝对是一个生活在灰色世界中的主人公。她周围的人也都各自演绎着自己多彩的内心世界、塑造着典型的人物。从文学角度来说,电视剧的主人公最终有且只有一名,即一部电视剧只操纵一个人的人生。随着他/她的人生被具体化,整个世界也会随之具体化。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也曾谈到过这样的内容,虽然电视剧能操纵一个人的人生,却也无法将这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个瞬间都描绘殆尽。因此必须将人物生平进行压缩,然后像进入他/她人生似的只讲述发生在某一时机的某些事件。要这样塑造人物,就必须让大家看得到他/她的内在和所想才行。那么究竟要成为怎样的人物,吴惠媛的内在才会一点一点地示于人前呢?就是要对出现在她周围的人物进行安排,让他们最有效地体现吴惠媛的内在。如果主人公的内在很单纯,那么对配角的安排也变得简单,可如果说她是灰色的话,那么就只能更加巧妙地安排其他人物了。
周边人物所处的世界虽然很典型,却也并没有落入俗套。换句话说,在大部分电视剧中,为了与腐败的财阀家庭形成对比并强调这一对比,平民老百姓的生活通常被刻画成健康模式,但不管是善宰高中教务室中的那场戏也好,还是他去做公益事务时的办公室也罢,那些场景中出现的人其实都差不多,也都各抱偏见。最初我之所以会说没办法做这个作品的理由,也是因为40岁的女人和 20岁的男人真心相爱的故事听起来太过于梦幻了。我没有那个自信能让大家领悟到故事的真意。如果非要问究竟该怎么做,我也只能让剧中的人物尽可能接近真实,仿佛就是大家在真实生活中会见到的人那样,让观众们沉浸在那样细微的真实感中身临其境,好像自己就生活在那个世界似的。只有这么做,才能让人们领悟到这个梦幻爱情的真实内在。还有剧中的某些场面,虽然可能对故事情节发展并无直接作用,但也必须要花费那个时间给大家看。虽说那些场面花费了不少精力,但也正因为有了它们,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才能被人们理解。这算是最困难的事了吧,不过只要在第一、第二集中成功执行,之后就会变得容易起来。
具体是指哪些场面呢?
我觉得惠媛与善宰的第一次见面,也就是他们认出彼此的那场戏是最重要的一场戏。
那场戏把20岁的男人滴溜溜盯着一个40岁女人看的场面拍得格外自然。在那场戏中,让善宰着迷的并不单纯只是惠媛的女性魅力吧,他渴望自己的才能被她认可的那种欲望得到了满足,而他的迷恋应该也是从这一刻开始的吧,从这点上来说,那场戏真的很有说服力呢。
确实如此。之前我在关键阶段跟郑成珠老师聊天时似乎也说过那样的话。过去曾是诗人后来成为电影导演的柳河导演是我大学时代的朋友。有一天上课时间,我们并排坐着,因为是不喜欢的课,所以他在草稿纸上画画。又因为当时我也没在听课,才得以看到他的画,旁边还写了些字。仔细一看原来是诗,写得很好的诗。
因为我在高中时就是个文学少年,所以知道不少文学评论方面的用语。不过才20岁的一个人,如果特别真挚地用着专业术语跟别人讲话,肯定会觉得特别不好意思,但我在看过那首诗之后还是真诚地跟柳河谈了一次话。我对他说,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你这诗真是首好诗。他被我这么一说脸都红了,说自己从中学起就一直在写诗,然后还把他写的其他诗也拿给我看。那真是个奇妙的瞬间。就因为我偶然间看到他的诗,然后真诚地对他说了一番话,他的内心世界就哗地一下子对我敞开了,而他的命运也因为这件事而发生了改变。
《密会》前半段有这么一场戏,善宰在惠媛家弹完琴之后从巷子里走下来,他当时觉得自己的心脏就像要炸开似的。因为还没拍弹琴那场戏之前就得先拍这场戏,所以我不免有些担心。刘亚仁到底还是个年轻的演员,他对这场戏会是个什么想法呢?突然决定还是跟他先谈一下比较好,于是100米左右的上坡路我一路跑上去找他。当时灯光是关掉的,摄影机也还在准备,我把自己的想法讲给他听,说完之后他立即就明白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自己本身也是那么解读的。后来拍摄时他的演技实在是不得了,当时我就想,这个爱情故事不会是个无解之题了。
与其说是惠媛唤醒了善宰自己不曾意识到的才能,是不是不如说,他只是不知道自己水准究竟如何而已,其实还是有意识到自己的才华呢?
善宰在网上的用户名可是“我天才”呢,所以你这话说的是对的。不管是跟着别人学习还是靠自己领悟,在到达一定阶段后必定会自然而然地知道自己究竟是弹得好还是不好,只是一直没机会说出来罢了。我也很想聊聊那些,也想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可是想想自己的处境、还有我每天见到的那些人,在那样的生活中,既没有机会听到也没有机会说出那些话。吴惠媛等于是按下了那个按钮,一瞬间就像是池塘决堤似的,有种什么被一下子打开的感觉。这就是他们爱情的背景。
从这个意义层面来看,与《妻子的资格》相比,《密会》中的爱情不管是方式还是启动机制都有着更复杂的一面。《妻子的资格》其实很单纯,因为是年纪相仿的一对男女陷入爱河,不管是谁都能理解得了。但《密会》中讲述的爱情就要复杂得多,所以更为精巧的解读和设置是十分必要的。而这样的爱情一旦实现,爆发力也会更强大,所以才令人如此狂热吧。
不光是两人之间的小细节,小面馆里的场景、教务室老师的无心之谈都给人十分日常化的感觉,整整齐齐、有头有绪,也正因为有了这些日常化,他们的合奏戏才能成为最梦幻的场面吧。
没错。正是有了那些基础和铺垫,大家才得以理解这段感情。郑成珠老师让简短的台词极尽真实感,她在这方面的才能真是了不得。你说教务室那场戏的对话?其实根本没几句台词。但即使只听到那么两三句台词,也能让人迅速地产生真实感。
我们聊一下选曲吧。起初惠媛和善宰一起合奏的那首舒伯特的联弹曲,还有贝多芬第23首钢琴奏鸣曲“热情”等,选这些曲目的理由都是猜得到的。后来使用的德沃夏克弦乐五重奏和莫扎特回旋曲都有通过台词给出说明。而在整部电视剧中地位最为重要的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则没有给出太多关于它的注释。
因为郑成珠老师本身就是个古典乐迷,所以第一轮选曲是由她亲自选出并写在剧本中的。而与这些曲目相关联的历史也好,佳话也罢,都能与其在剧中相对应的场面完美契合。当她觉得自己在选择上有些不确定时,就会与负责人金小英通话、一起进行挑选。
但是不管再怎么优秀的演奏家,也不可能将世界上所有的曲子都弹得很完美。也就是说会有弹得特别好的曲目,也会有不适合的曲子,一位演奏家是不可能将贝多芬、拉赫玛尼诺夫、李斯特等全部作为自己的保留曲目的。而刘亚仁只有一位名叫宋英闵(音译)的钢琴家替身,我们不可能再找来其他替身,所以选曲时也必须要考虑到他擅长哪些曲子。因为专家们一听便知,啊,换了个人弹啊,这根本不是李善宰弹的嘛。这种事情也是没办法忍受的。所以我们必须选择宋英闵能消化并弹得好的他个人的保留曲目,也就是拉赫玛尼诺夫。因为他是在俄罗斯学习过的钢琴家。
违反上面这一原则的只有两场戏。其一是结局时使用的莫扎特回旋曲。因为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件之后,善宰也应该变得更加成熟了。所以在他的琴声中,应当也能听得出成熟的感觉才行,虽然宋英闵弹得很好,但他的琴声没能表达出那种成熟的感觉。这当然也是很自然的事,因为毕竟宋英闵没办法一下子就变成熟。
另一个原因,莫扎特的曲子虽然看起来容易,但听说只有从小针对技巧进行过艰苦训练的人才能弹得出来,不可能只是跟着感觉或干脆以别的风格去弹,这与宋英闵所接受的音乐教育也很不同。所以最后,莫扎特回旋曲是由金小英老师负责弹奏,《小星星》(啊,妈妈您听我说主题12首变奏曲)则由朴重勋老师弹奏。
听金小英在采访中提过,《小星星》这首曲子是导演亲自选的曲?
其实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原因。善宰弹了好几首曲子给惠媛听,那些全都是古典乐迷才知道的曲子,所以我感觉有点儿那个,想说如果能在弹得很好的情况下,弹一首大家不管是在大街上还是哪里曾经听到过的曲子应该也挺好的。
不管怎样,因为有这些演奏场面,所以跟之前的电视剧相比,拍摄时间是不是长出好几倍?
也没有。迷你剧一般不都是连续拍摄60天或80天的吗,而且还是在有B组、C组同时拍摄的情况下。我不大喜欢这种方式。因为对一个作品来说,负责完成它的那个人的视角是很重要的,保持一贯性也很重要。我认为一部剧就应当由一名导演来完成。而且在我看来,拍摄的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
另外,艺术是依托人本主义而存在的,那么就不可以无视那些现场工作者的人权以及他们日常化的小幸福。我认为比起成败,作品的质量才是最重要的。要给他们时间休息、睡觉、洗澡、还有絮絮叨叨,这是我首先要达到的目标。我做得好的事,就是守住这个目标,我想把这作为自己值得炫耀的资本。能够睡得好、吃得香,开开心心地聊着天完成这项工作,这一点让我最高兴。
是怎么做到的呢?从物理学角度来说,《密会》绝对是需要做许多功才能完成的作品呢。
其实就是我刚才说过的那些。音乐要用到多少,当提出这样的疑问时,就要准确地做出决定。不是20-30秒左右,而是22秒。当然也有出错的可能。但是经历过一次失误之后,那种感觉就会嵌入你的身体。比如说这场戏需要几名临时演员?不是20-30名左右,是22名。我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在做决定的,如果结果出来后发现有不足或过剩的情况,那么就会在你心里留下十分具体而又深刻的印象,以“原来需要25名才行啊”这种方式。就是这样,对音乐的使用量、所需人数以及场所等全都做出具体化的判断,一边观察结果一边累积经验,那么嵌刻进你身体里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所以现在基本不太会出错,也没有什么事情会特别费时间,工作也就进行得很快。
像这种依靠精巧预估以及经验累积得以实现的事,我做了27年了。从我做助理导演的第一天起一直到现在,我在不断地累积经验。如果刚开始就以“临时演员大概需要20-30名左右?”这种方式做出差不多的判断的话,那么不管是过去10年还是100年你都不会有所进步的。每一次都要对结果负起具体的责任,这样下次才不会犯同样的错误。电视剧导演是个多复杂的工作啊。不过只要在每个方面都这样一点一点练习的话,真的会变准确。下次绝对会更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