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今目标文荣
今目标文荣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090
  • 关注人气:2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知识不能取代技术

(2010-02-01 10:27:02)
标签:

财经

分类: 德鲁克思想解读

没有技术含量的知识是无法发挥效用的。

现如今,人们用“知识型员工”的说法来描述那些已经掌握了可观的理论知识的人,例如医生、律师、教师、会计、化学工程师等。但队伍日益壮大而且影响力最大的群体当属“知识型技术员工”,例如电脑工程师、软件设计师、临床实验室分析师、制造业专家或是律师助理等。这些人既是体力劳动者又是知识型员工,实际上,他们用手工作的时间要比用脑工作的时间多得多。

所以说,知识并不是取代了技术。反而,知识很快成为了技术的根本。我们掌握的知识越多,获得先进金技术的速度也就越快,新技术也越容易获得成功。只有当知识成为技术的根本,技术才能发挥出生产力。比如,脑部技能衰竭会导致致命的脑出血,外科医生在准备做开颅手术之前,必须花上很多时间进行诊断——这需要非常专业的知识。但手术本身却是一种体力工作,它强调速度、准确性和动作的规范性。我们可以对这些动作加以研究、整理、学习和操练,这和任何体力劳动都一样的。

行动指南:

明确你工作所需的技术。分析并提炼这些技术,使它们能贡献出最优的品质与最高的生产率。

摘自:

彼得·德鲁克《不连续性时代》(The Age of Discontinuity)

《21世纪的管理挑战》(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

《未来社会的管理》(Managing in the Next Society)

今目标点评:

此处的“技术”,原文用的是"Skill",翻译为“技能”更容易理解一些。

最近全国机场都在热播翟鸿燊的国学讲座,里面有句话很有意思:知识不是力量,使用知识才是力量。在一个检索信息极度方便的时代,获取知识并不难,难的是把知识融会贯通后付诸实践,“旁观指点”和“亲自操刀”有本质的区别。对各种医学流派了如指掌,可以当学贯中西的医学教授。如果没有足够的技能,不会望闻问切,拿不稳手术刀,就当不成好医生。

格拉德威尔在《超凡者》(Outliers)一书中提出了取得成功的“一万小时准则”(the 10,000 Hour Rule),在任何领域中坚持实践一万小时,就能成为专家。按照每天投入三小时计算,一万小时相当于坚持十年,十年磨一剑,磨练的是技能和经验。佛学博大精深,陷入真真假假的知识之中很难出头。南怀瑾建议从静坐开始,“不讲有没有功夫,先把两条腿练熟再说”,腿都盘不起来,读那么多经律论有什么用呢。

满腹经纶,口若悬河,只能算见过猪跑,是眼高。纸上得来终觉浅,真正掌握一门技艺,做到游刃有余、技止此耳,才是手高。世间多少大事,都坏在眼高手低的嘴把式那里。

和日本的“技术立国”不同,澳大利亚推行“技能立国”,职业教育培训费用占到政府全部公共开支的三分之一。澳大利亚得出的体会是,员工技能水平的提高,增强了企业生产和革新能力,使得企业的“效能水平”(Efficiency levels)在1997 - 2002年的5年间增长14%。把技能当成奇技淫巧,埋头在故纸堆中寻找往圣绝学,不得不说是中华民族近代衰落的一大原因。

德鲁克强调管理在于实践,强调管理不是天生,是可以后天学会的,表达的是同一个道理。光有管理知识远远不够,还需要在日常管理实践中打磨各种管理技能。从游泳开车、到开发领导、再到治国平天下,缺乏的大多是技能而非知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