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二日 因特网技术和教育
(2009-02-19 16:40:32)
标签:
留学网络教育因特网德鲁克日志今目标在线教育在线服务杂谈 |
分类: 德鲁克思想解读 |
媒介不仅主导着我们的交流方式,而且还决定着我们交流的信息。
在卫生保健领域,信息技术业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教育领域,它的作用将更加显著。但是,试图通过因特网来学习大学常规课程的做法,完全是个错误。马歇尔·麦克卢汉的论断是正确的:媒介不仅主导着我们的交流方式,而且还决定着我们交流的信息。为此,对于网络教育,我们必须另辟蹊径。
你必须将全部内容重新设计。首先,你必须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任何优秀的老师都善于捕捉学生的反应,并且善于和学生沟通。但是,你在网上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其次,你必须能够让学生通过大学课程的学习,学会从前不会做的事情,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网络教必须要把书本的特点与大学课程的延续性和流动性结合起来。最后,网络教育必须要融入到具体的知识背景中去,这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大学课堂上教授的课程有具体的知识背景。因此,在家中打开电脑就能利用的网络教育,必须要提供知识的使用环境、背景以及参考资料。
行动指南:
全面反思你所在组织的在线服务项目,包括网络课程、保健福利和承诺等。咨询几位曾经使用过这些服务项目的员工,了解他们对于服务是否满意。特别提示:(抱怨声会不绝于耳)千万别忘带上耳塞!
摘自:
彼得·德鲁克《未来社会的管理》(Managing in the Next Society)
今目标点评:
本篇日志源自《未来社会的管理》第2章“互联网引爆的世界”,原文发表于2001年。德鲁克当时认为,电子商务带来的最大影响,可能是在高等教育和医疗保健方面,它将使合理再造医疗保健行业成为可能。这一预言是否能成为现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德鲁克此处对网络教育的思考方式。
国内的网络教育,可以追溯到1994年国家教委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示范工程”。1998年教育部正式批准了第一批网上大学,知名度最高的101网校成立于1995年。网络教育,以及各种教育类的软件,都曾红火过一阵。但是和目前越来越兴旺的培训机构相比,网络教育不说是前景黯淡,也得承认举步维艰。
以北京小学课外教育为例。几个知名培训机构的奥数、英语、作文班,常常是人满为患,培训点也一再增加,说明家长和学生很容易接受面对面的传统模式。几家培训机构都有自己的信息平台,不客气地说,这些网站相当业余,基本上代表着业界十年前的技术水准。但是家长、学生和老师,通过网站交流进度和成绩、下载录音和试题、发表意见和建议,网站已经成为培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有两件小事很有代表性:一家奥数培训机构,通过“每日一题”的形式,在论坛上每天布置一道奥数题,家长帮学生跟贴回答,答对了的奖励论坛金币。这种土得掉渣的“考试系统”,反响却异常热烈,经久不衰。另外一家英语培训机构,成立好多年都没有触网。正是在家长们的强烈要求下,才羞羞答答推出了沟通平台:一个很难用的论坛,外加几张学校介绍页面。作为高中生的家庭作业,可以给一个“良好”。平台发布后怨声载道,根本满足不了需要,只好推倒重新开发。目前系统总体不错,已经达到野鸡大学二年级水准了^_^
这边厢技术领先、门可罗雀;那边厢土枪土炮,笑逐颜开。再一次说明,技术本身不是成功与否的关键。德鲁克认为网络教育要注意三个问题:教育的互动性、能够让学生做课堂上不能做的事情、营造一个学习的氛围。翻译成郎咸平的语言,就是要深入理解网络和教育的本质,从而准确地把握网络教育的本质。一味追求时尚,将网络和教育简单拼凑在一起,将很难获得成功。
德鲁克建议网络教育必须另辟蹊径,重新设计全部内容。网络时代,需要为教育寻求变革,寻求创新。新技术和新思想,并不等于创新。如何将新技术、新思想,变成企业的创新,正是企业家的责任和使命。
在卫生保健领域,信息技术业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教育领域,它的作用将更加显著。但是,试图通过因特网来学习大学常规课程的做法,完全是个错误。马歇尔·麦克卢汉的论断是正确的:媒介不仅主导着我们的交流方式,而且还决定着我们交流的信息。为此,对于网络教育,我们必须另辟蹊径。
你必须将全部内容重新设计。首先,你必须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任何优秀的老师都善于捕捉学生的反应,并且善于和学生沟通。但是,你在网上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其次,你必须能够让学生通过大学课程的学习,学会从前不会做的事情,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网络教必须要把书本的特点与大学课程的延续性和流动性结合起来。最后,网络教育必须要融入到具体的知识背景中去,这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大学课堂上教授的课程有具体的知识背景。因此,在家中打开电脑就能利用的网络教育,必须要提供知识的使用环境、背景以及参考资料。
行动指南:
全面反思你所在组织的在线服务项目,包括网络课程、保健福利和承诺等。咨询几位曾经使用过这些服务项目的员工,了解他们对于服务是否满意。特别提示:(抱怨声会不绝于耳)千万别忘带上耳塞!
摘自:
彼得·德鲁克《未来社会的管理》(Managing in the Next Society)
今目标点评:
本篇日志源自《未来社会的管理》第2章“互联网引爆的世界”,原文发表于2001年。德鲁克当时认为,电子商务带来的最大影响,可能是在高等教育和医疗保健方面,它将使合理再造医疗保健行业成为可能。这一预言是否能成为现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德鲁克此处对网络教育的思考方式。
国内的网络教育,可以追溯到1994年国家教委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示范工程”。1998年教育部正式批准了第一批网上大学,知名度最高的101网校成立于1995年。网络教育,以及各种教育类的软件,都曾红火过一阵。但是和目前越来越兴旺的培训机构相比,网络教育不说是前景黯淡,也得承认举步维艰。
以北京小学课外教育为例。几个知名培训机构的奥数、英语、作文班,常常是人满为患,培训点也一再增加,说明家长和学生很容易接受面对面的传统模式。几家培训机构都有自己的信息平台,不客气地说,这些网站相当业余,基本上代表着业界十年前的技术水准。但是家长、学生和老师,通过网站交流进度和成绩、下载录音和试题、发表意见和建议,网站已经成为培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有两件小事很有代表性:一家奥数培训机构,通过“每日一题”的形式,在论坛上每天布置一道奥数题,家长帮学生跟贴回答,答对了的奖励论坛金币。这种土得掉渣的“考试系统”,反响却异常热烈,经久不衰。另外一家英语培训机构,成立好多年都没有触网。正是在家长们的强烈要求下,才羞羞答答推出了沟通平台:一个很难用的论坛,外加几张学校介绍页面。作为高中生的家庭作业,可以给一个“良好”。平台发布后怨声载道,根本满足不了需要,只好推倒重新开发。目前系统总体不错,已经达到野鸡大学二年级水准了^_^
这边厢技术领先、门可罗雀;那边厢土枪土炮,笑逐颜开。再一次说明,技术本身不是成功与否的关键。德鲁克认为网络教育要注意三个问题:教育的互动性、能够让学生做课堂上不能做的事情、营造一个学习的氛围。翻译成郎咸平的语言,就是要深入理解网络和教育的本质,从而准确地把握网络教育的本质。一味追求时尚,将网络和教育简单拼凑在一起,将很难获得成功。
德鲁克建议网络教育必须另辟蹊径,重新设计全部内容。网络时代,需要为教育寻求变革,寻求创新。新技术和新思想,并不等于创新。如何将新技术、新思想,变成企业的创新,正是企业家的责任和使命。
前一篇:三月二十一日 跨越信息革命
后一篇:三月二十三日 电子商务的强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