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文化 |
【唐·石刻】
【长205厘米 高172厘米 厚28厘米
重约2500千克】贞观十年(636年)立刻,原在唐昭陵,1914年被盗运美国,现原件由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收藏。
“飒露紫”像列于西侧南端,次序乃是“昭陵六骏”之首。“飒露”一词来源于突厥语,对应汉译为“沙钵略”、“始波罗”。常被突厥人用作为领袖的荣誉性称号,并将其“勇健者”称为“沙钵略”和“始波罗”。所以,“飒露紫”的含义应是“勇健者的紫色骏马”,是秦王李世民东征洛阳王世充时的坐骑。
在“昭陵六骏”石雕中,惟有“飒露紫”上有一人像,这个人是唐大将丘行恭。丘行恭虽然名未收录于凌烟阁开国24功臣之列,但唐太宗特许给其雕像与“飒露紫”一起陪葬昭陵,可谓荣获之高。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唐高祖李渊命秦王李世民率兵十万东征洛阳郑王王世充。唐郑两军交战至次年二月初,唐军已兵临洛阳城下,郑军出城迎击,双方在位于洛阳城西北面的青城宫展开了一场大决战。
据《旧唐书·丘行恭传》记载:李世民的侍臣猛将丘行恭,骁勇善骑射。李世民为了打破僵持不下的局面,他自己跨上“飒露紫”,亲率数十骑兵从侧翼冲入敌阵,希望能打乱敌人阵脚。因为来势太猛,郑军被冲得晕头转向,一片慌乱,几乎无人敢挡其锋。李世民只顾猛冲,随从的诸骑均失散,只有将军丘行恭一人紧随其后。这种战术曾在对西北薛仁杲(gao,音稿)时发挥过奇效,然而,王世充老谋深算,非薛仁杲可比。李世民奇袭不成,反而使自己身陷险境。突然,一条长堤横在面前,围追堵截唐军的郑军骑兵追至,流矢射中了随自己征战多年的战马,“飒露紫”哀嘶晃摇,郑军见秦王落马,便蜂拥而上,准备生擒,秦王顿陷险境。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丘行恭急忙掉转马头,回身张弓四射,箭不虚发,射死离秦王最近的几人,敌不敢进前。然后,丘行恭立刻跳下马来,把自己的坐骑让与秦王,自己一手牵着受伤的“飒露紫”,一手持战刀徒步继续与敌作战,掩护李世民一起“巨跃大呼,斩数人,突阵而出,得入大军。”回到营地,丘行恭为御骑“飒露紫”拔出其胸前的箭之后,“飒露紫”就倒下去了。
李世民为了表彰丘行恭拼死护驾的战功,特命将拔箭的情形刻于石屏上。石刻“飒露紫”中的丘行恭俯首侧立,卷须,头戴兜鍪(mou,音谋,头盔),身穿战袍,脚穿长靴,腰间的佩刀及箭囊顾不上卸下。画面刻画了丘行恭一脚微微提起,左手扶住马前胸,右手做出正在为马谨慎拔取胸前血箭的姿势,表现出一种欲拔不忍的爱马之心。而中箭后的“飒露紫”则显示出刚下战场的疲倦神情。它眼神低沉,垂首偎人,前腿挺直,身体微后倾,臀部稍微后坐。想必这是由于生理上的剧痛,本能地向后微缩的场景。剧烈的疼痛使其全身颤栗,正因为是英勇的战马,才能坚毅地忍痛屹立。
艺术家通过马的垂头而温顺、丘行恭的细微动作及头部与马头几乎相触的处理手法传达出人与马临危不惧、相依为命的形态,真是栩栩如生,情感深挚。该石刻作品以静见长,似乎一切世俗兵燹(xian,音险,野火)皆超然于物外,仅突出人与马的感情交流,收到了悲剧美的效果。
唐太宗为“飒露紫”的题赞是:“紫燕超越,古腾神骏,气砻三川,威凌八阵。”
可叹的是,“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与“拳毛騧”两块石雕在上世纪早期,被国内外文物走私商盗取出境,并于1918年5月辗转盗运到美国,以125000美元卖给了美国费城宾西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至今仍存放于该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