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文化 |
三彩骆驼载乐俑
【通高56.2厘米 长41厘米 骆驼高48.5厘米 乐俑高11.5厘米】1959年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原件现由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

这件三彩骆驼载乐俑是盛唐(开元期间)时期杰出作品,虽经地下埋葬一千三百多年,出土时仍光彩夺目。它是惟一一件被评定为国宝级文物的唐三彩。
我们欣赏这件国宝级文物的浪漫造型及写实制作工艺:一个四足挺立,张口作嘶鸣状的高大健壮骆驼,骆驼造型雄健优美,驼身为白色彩釉,颈部上下和前腿上部的长毛及尾部均涂以赭黄色。骆驼四腿强劲有力,挺颈昂首,张口嘶鸣。驼背上垫一块椭圆形的蓝边毯子,上有木质驼架平台。台上又铺搭有一块多彩长方形菱纹蓝须边毯子。平台上有七名男乐俑和一位歌舞女俑。乐俑头戴幞头,身穿圆领窄袖长袍,人物姿势各异,表情栩栩如生,神情专注地盘腿面外环座于平台上;每人手上持不同的乐器:笙、箫、琵琶、箜篌、笛子、拍板和排箫,分别做演奏状。在女性审美标准上,唐朝是“以丰腴为美的”在七个男乐俑中间立有一个女歌舞俑,体态丰腴,细眉高鼻,朱唇小口,婀娜多姿。她身着长袖团花长袍,秀发低绾,搭于前额,这是唐代女性中流行的被称作“乌蛮髻”的发式。只见她右臂上举至胸前,左臂长袖舒展,甩在身后,头微微上扬,精神饱满,好像正在演唱优美的歌曲,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大漠丝路的民俗风情。仿佛漫长的“丝绸之路”不再只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景象,而洋溢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大器写照。
这件骆驼载乐俑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是现有唐三彩器物中最精彩的一件。也是盛唐“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它不仅使我们可以想象大唐长安当时的繁荣景象,还可感受到唐朝开放的气魄和巨大的包容能力。唐王朝派往西方的通常是一个庞大的使节团,他们持有符节,携带国书和大量的丝绸、黄金及生活用品,还有歌舞乐团等,使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出现了空前的盛况。同时这件载乐俑也被看做是盛唐时期的一幅社会风情画。
唐三彩中的胡曲、胡舞及胡人乐器颇多见到,最集中反映胡乐的是骆驼载乐俑。胡乐器是唐乐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最典型的胡乐器是琵琶。琵琶,又作“批把”,汉刘熙《释名·乐器》曰:“批把本出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描写琵琶女的句子“犹抱琵琶半遮面”,看了三彩骆驼载乐俑,才知道原来唐代琵琶是横弹的,很像今天的吉他,而犹抱琵琶半遮面可能并不是在弹奏,而是为了表达害羞的情境,可见文学上感情的描述是很动人的。
1973年,周恩来总理到陕西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前身)参观,看了这件骆驼载乐俑后,大加赞赏,称其就像一个宣传队一样,上面有伴奏的、演唱的,还有一个独唱的演员,非常生动。
唐三彩这种陶器,在古代文献中没有记载,唐三彩陶器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具,制造时入窑烧两次。绝大多数的唐三彩用于殉葬,极少用于日常生活,因此很少有传世品。唐代的厚葬风气也推动了三彩业的发展,使三彩成就达到前无古人的巅峰状态。但唐三彩被世人所知,却还不到百年的历史。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开工修筑汴洛(开封至洛阳)铁路,铁路西段要经洛阳城北的邙山通过。邙山是汉唐以来的著名墓葬区,铁路所经之处,发现大量唐墓,出土为数可观的各种随葬物品,包括唐三彩。最初,唐三彩出自墓中,收藏者觉得不吉利所以不买,于是古董商不买,影响到盗墓贼也不偷,盗墓贼在墓中发现唐三彩时,往往会直接打碎它以“清除晦气”。那时,号称收藏宏富的北京故宫,就没有一件唐三彩。如今唐三彩以清新典雅、雄浑大气的风格,成为古代陶瓷中的经典制作,它不仅把中国釉陶艺术发展推到了一个顶峰,同时为宋代以后各种低温釉上彩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