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话中国传统教育
如何培养孩子的家族观念?
王文忠
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的一个细胞,也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一种组织。从通常意义上来讲,家庭为包括成人和孩子在内的所有家庭成员提供了生存所必须的生活照顾和精神支持,改变和塑造着所有家庭成员的行为模式;从广泛意义上讲,在社会上几乎所有个人的生存、种族的绵延、社会的维系、国家的建立,都以家庭为依据。
我们中国更是一个强调家庭观念的国家,认为家庭内的关系的处理就是治理国家等其他活动的基础,作为中国文化的根基的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之一的《礼记》中就有《大学》一章,其中讲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其大意就是只有治理好自己的家庭,才能治理好国家;对待父母长辈的孝顺,可以迁移到忠于国君和国家;对待兄长尊重,可以迁移到与年长者的同辈搞好关系;对待子孙辈的慈祥,可以迁移到对待民众和下级等等。但是,中国古代所讲的这个“家”,与我们现代最典型的家庭形式,即父母和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是完全不同的。那时的“家”其实是一个家族,是一个由数代人由不同关系的亲属构成的大家庭,家庭中有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因此在古代把家庭关系搞好,的确是需要一定的政治才能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家庭的规模越来越小了,生活更加方便和自由了,每个人受家族的限制和影响减少了,与此同时,家人、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也相对淡漠了。但是,人又是需要归属感的,人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给自己定位的,是在与他人的情感接触中成长,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为每个家族成员提供了一种天然的归属感和亲切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血浓于水”。
然而,过去的大家庭的确存在者种种局限,有其限制家庭成员自由的一面。许多兴趣、爱好不同的家庭成员成活在一个屋檐下,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种种冲突和矛盾,对人性的自由发展产生种种约束和限制,但是,过去的大家庭,过去的家族生活也有起优越的一面,尤其是对于儿童来说。在过去的大家庭中,儿童们每天,几乎每时每刻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家庭成员在自己的身边,不是父母、祖父母,就是阿姨、婶婶、叔叔、舅舅、堂姊妹、表姊妹等等一些在附近生活的同一家族的人,不会向现在一样出现孤独脖子上挂钥匙的儿童,更没有寂寞地陪伴电视的儿童,他们随时跟人可以有亲密的接触。同时,在过去的大家庭中,儿童有各种各样的参照群体,有爷爷辈的,有父亲辈的,有比自己年长的,也有比自己年幼的,在跟他们的接触中,在观察这些人的过程中,孩子们了解不同的行为规范,发展待人接物的能力,不象现在的孩子,要么跟自己一样幼稚的同龄群体交流,要么就是模仿电视或媒体中的明星,因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行为问题。
总之,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其优势,同时也伴随着其缺陷和独特性,而明智的人总是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时代的优势,避免和克服其相应的局限性。具体到家庭教育来说,笔者认为明智的家长就是那些能够充分利用当代家庭的自由,充分地发展自己和孩子的兴趣和个性,同时又能利用当代方便的交通和通讯条件,建立广泛的家族联系和人际网络的人。对于孩子来说,这种家族联系和家族观念正是其日后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发展的基础。关于前者,即如何发展孩子的兴趣和个性,当前家庭教育的书籍在这方面已经谈了很多了,所以在这篇文章中,笔者想重点谈谈如何培养孩子的家族观念、建立家族联系的问题。
首先,父母本身要乐于与家族成员进行沟通、交往。榜样的作用是很大的,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的镜子,孩子的行为和观念在某种程度上都折射着父母的影子。如果父母从来不跟家族成员进行联系,平常谈话中也从不提起这些人,或者说起家族成员时总是用一种消极或鄙夷的态度,那么孩子与家族成员之间的感情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他们的家族观念也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作为父母,应该在平时多与自己父母、兄弟姐妹、叔、伯、姑、舅、姨、堂、表姐妹、侄子、外甥等亲戚经常联系,一方面自己获得一种亲情上的满足,彼此交流一些信息,互相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也为孩子提供一种榜样和接触的机会。
马上就是中秋节、国庆节了,希望家长朋友利用这些机会,和自己的家族成员联系一下,让自己的孩子更多的了解自己家族成员。如果写信或打电话,就让孩子也写上几笔,说上几句,对对方也是一种安慰和尊敬,对孩子也是一种锻炼;如果登门拜访,带上孩子更是一种实地的学习机会,现在照相机、摄像机很普遍,亲戚聚会时如果能够照一些照片、拍一些录象,更能产生一种长期的效果。
第二,利用手头的资料和自己的回忆,建立家族档案。父母可以把自己成长过程中与家人、亲戚照的一些照片、写的书信等材料收集起来,建立专门的集子,没事的时候可以拿出来与孩子一起看看,同时讲一些过去生活的故事,一方面与孩子加深了交流,增进了与孩子的感情,同时也让孩子对家族有了了解。
第三,把压岁钱换成礼物。根据家族成员的经济能力,告诉他们孩子可能会喜欢的礼物。中国人讲究喜庆,逢年过节总要给孩子一些压岁钱,表示对亲戚家孩子的祝贺和喜爱。其实,钱是一种抽象的数字,它本身不容易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印象,但是它会带来其它一些负作用,如让孩子产生比较,让孩子想谁谁给的压岁钱多,谁谁给的压岁钱少,从而容易产生厚此薄彼的看法。如果家长之间形成约定,彼此之间知道那个孩子喜欢什么,然后根据自己的能力买些孩子喜欢的东西,如一些孩子喜欢的书,到时候送给他们,可能花钱不多,但是孩子会很高兴,觉得亲戚们很了解自己,并且也会保存的时间很长,留下一些长久的回忆。
第四,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跟亲戚换着孩子带一带。如果父母跟自己的家族成员比较默契、友好的话,可以鼓励孩子到那些有爱心、有智慧的亲戚家去住,也欢迎亲戚家的孩子到自己家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发展孩子的自立能力,让他们适应不同的环境,同时也是培养家族观念、建立家族联系的绝佳机会。但是,由于不同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生活习惯不尽相同,孩子回来后可能回对有些待遇进行一些抱怨,这时家长千万不能存到心里去,反而要鼓励孩子看到对方的长处和优势,让孩子明白每个家庭、每个景遇都有其的限制和困难,使孩子从内心深处尊重和感谢自己的长辈和其他家族成员。
总之,在现代以核心家庭为主的大城市中,人们在享受自由生活的同时,与家族成员的联系容易变得比较淡漠,作为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家族观念,建立家族联系,从而真正产生一种“本是同根生”的家族亲情和信念,这种家族亲情和观念不仅是孩子成人之后的人际能力的基础,也是热爱自己的民族和热爱自己的祖国这种美好情感的根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