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樱花”缘何成了“问题樱花”
(2010-03-29 08:21:49)
标签:
武汉晚报东方网中国网长江日报杂谈 |
分类: 时评 |
近日,在武汉大学一学子的个人博客上看到一篇名为《所有武大人,都恨樱花节》的文章,引起部分学子共鸣。武大“珞珈山水”BBS也对樱花的商业化及由此带来的问题提出异议,一些学子感叹:“商机向左,垃圾向右,而我们又在哪?”(3月28日长江日报)
http://news.sohu.com/20100328/n271144497.shtml
原本寄托着浪漫情愫的樱花,看来没因其繁盛壮美景致,弹拨出春意里祥和的心弦。自然的樱花、商业的樱花、人文的樱花,这集三者为一身的“武大樱花”,一时间似乎成了“问题樱花”。
从包括武大学子在内的众多异议中,我们不无发现,樱花本无罪,而是其沾染了人的因素,才显得不那么协调甚至有些黯然神伤。试问,假使这樱花不是被包装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假使这樱花大道不是坐落在武大学府;假使这樱花观景不索门票且无“到此一游”式的喧哗与躁动,恐怕一切异议都不复存在,共享春意还来不及吧。
不过,“武大樱花”成了“问题樱花”也并非完全是坏事,其暴露的问题恰恰反映了我们当前经济关注与文化关注上的偏颇失衡。
首先,过重依仗“经济眼镜”,令城市的人文底蕴培育,走上效益当先、急功近利的偏门。因此,国际樱花节也好国际梅花节也罢,国内大大小小的城市,在为自身寻求各种文化符号的同时,鲜有在文化软硬件上打基础、深挖掘的耐心,而是选择眼球效应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我们能说这类打着文化符号的樱花节、梅花节,不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背后没有经济在“挂帅”吗?
其次,过分依赖“经济杠杆”,令校园文化难以“独善其身”。恐怕本来寄希望于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的“武大樱花”,说什么也不曾想到,绿树成荫的这一天竟成为该市樱花节的观景点。当然作为城市的一份子,校园文化服务于社会本无可厚非,但面对纷至踏来的游者,兜售观景门票的初衷,是处理校园文化与社会分享的矛盾呢,还是依赖“经济杠杆”,来个校园产业和校园文化“两不误”呢?
再者,过度追求“经济价值”,令旅游心态不甚健康,游者放飞心情成了回归经济角逐场的“修养身息”。从纸屑、饮料瓶、果皮、鸡蛋壳等垃圾“满天飞”,这些我们旅游景点的长期“顽疾”在武大学府“发作”来看,和盛行的旅游消费观占据主导地位脱不了关系。当旅游的审美意义和文化意义为这种消费观裹挟时,个人素质也就极易给不负责的消费情绪所吞没。
应该说,正是上述基于经济与文化层面的社会失衡,令如画的“武大樱花”有了瑕疵,甚至遭到污染,成了“问题樱花”。因此,笔者以为就事论事地谴责武大谴责樱花,倒不如反省一下我们的价值观,是什么令我们的文化审美走失了“春意”?(杨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