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河北涞源,再游阁院寺。上次来,逢天王殿、藏经楼等正在重建。这次主殿文殊阁正在维修,寺院仍未对游人开放。节录我的旧文《走进阁院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涞源阁院寺,又称“大寺”。……穿越了千年的历史,无意间将曾经的精巧工技、高妙艺术和厚重文化固化在这偏僻的角落。
始建于东汉、重建于唐的阁院寺,辽代进行过大规模修缮。寺内的主体建筑‘文殊殿’建于辽应历十六年(公元966年),是国内仅存的五座超过千年的土木结构古建筑之一。与其他四者不同的是,阁院寺文殊殿又是千年来没再经过落架重修的大殿。
文殊殿的减柱造(减少柱子、多腾空间的古建筑法)、斗拱、窗棂、壁画和外沿彩绘的建筑技法,加上殿内原存的肉身像和殿东南方的飞狐大钟,被称作阁院寺的“七绝”。肉身像又称肉身佛,原是唐代一位高僧圆寂后的包金立像,最终毁于文-革中。七绝中的千年窗棂、壁画和大钟,又被称为阁院寺的“三宝”。
文殊殿咬合精准的斗拱和梁柱,在艺术和力学结构上达到了至高的完美,保证建筑经受了一千多年风雨而岿然不动。大殿的梁上,还保有元大德、明正德、明嘉靖年间的修葺题记,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雕有梵文和佛教法器的文殊殿辽代花窗棂,是中国最古老、保存完好并仍在使用的木窗棂。
当年文-革中推倒了罗汉像,墙皮下却露出千年壁画。宽大的单体佛像尺寸,保留了唐代遗风,展示了辽代的精湛绘画艺术和佛教、社会生活场景。铸于辽天庆四年(1114年)的大钟,上面的文字依然清晰,是现存唯一有明确纪年的辽代大钟。大钟曾有明正德年间修建的钟楼,可惜倒塌于上世纪70年代。
寺中还有当年侵华日军留下的三通石碑:两通“涞灵战役”(百团大战在涞源、灵丘一带的阶段战役)后日军的“赞勋歌”碑和“长恨歌”碑;一通“重建文庙碑记”(日军先将文庙改为神社,后因作战连续失败、疑圣人不保佑又重建文庙)。日军留下的三通石碑,反成了当年侵略罪行的铁证。
阁院寺所在的涞源城,秦时首置广昌县。到隋代,为避讳太子杨广之名改为飞狐县。明初恢复称广昌县。到民国后,位于涞水(拒马河)源头的这里方改名为涞源县。今天,阁院寺东面的马路称广昌大街,是说那一段历史。
垂垂老态的阁院寺,确实到了不能不修的程度。从清人刘荣的诗句中,人们还稍能领略到昔日阁院钟声响起的景象:
一声声彻万千山,凉夜钟呜阁院宽。
殿角冲余烟影湿,楼头敲落月光残。
梵音歇绝僧归舍,鹤梦惊回客倚栏。
闻说飞来自天外,寻声须向寺前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