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杨柳青文昌阁
博陵
南运河畔柳丝依依,杨柳青那座文昌阁就在离河不远处。虽然红柱青瓦历历在望,但要走到跟前,无论从哪个方向都要经过一段陋屋参差、杂草丛生的土路。
夹路疯长的草有一人多高,四周显得凄清寂落。渐近文昌阁门口时,一阵犬吠声传出来。门楣上写着“文昌圣地”,两旁已铲掉的联句仍依稀可辨。门旁“人民教育人民办”,这里曾经做过学校。
不只前些年做过学校,这里在清光绪年间就曾设过“崇文书院”。每年“二月二”龙抬头、九月初九重阳节和祭孔日,还要举行庙会、登高和祭祀等,文昌阁成为杨柳青民俗文化活动的中心。
除了六角三层的文昌阁,两旁的几排平房、后面的一片玉米地、地上散置的旧碌碡和磨盘,俨然是一所从前常见的农村学校模样。已经修葺过的文昌阁静静的,似乎在耐心地等待周遭环境的改变。跟着拿钥匙的看门人,我迈步走上台阶。
始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的文昌阁,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后来经过了明崇祯和清咸丰年的两次重建及1941年的一次维修,除了底座和前出月台的围栏略有改动,基本保持了原有风貌。广义的文昌阁包括院落及附属建筑,如今只剩下这孤零零的楼阁。阁的规模虽不大,但屡次修建而不废,也见它在历代人们心中的位置。
文昌阁通高15米,攒尖宝珠顶。六角悬挂的铜铃,风吹摇动。沿木楼梯上行,孔子、文昌帝君、魁星的塑像各自占了三层楼阁中的一层。凭栏远望,是杨柳青镇新的楼宇建筑和御河风光。古时候,登阁的文人们一定会心旷神怡、似乎看到了自己坦荡的前程吧!
孔子和文昌君塑像一副文雅相,青面红发的魁星则显得面目狰狞。传说魁星是天上二十八宿之一,手中的大笔专用来点中考试者的姓名。脚下一只大鳌,寓“独占鳌头”之意。自古以来,寒窗苦读的学子和他们的长辈,无不企盼于神明的护佑。
阁中所供三者,尤以文昌帝君突出。文昌原是传说中北斗七星魁星以上六星的总称,到元仁宗时又将文昌神与梓潼神(四川七曲山张育)合二为一。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和规模化,对文昌帝君的崇拜和奉祀日盛,各地陆续建起文昌宫、文昌阁或文昌祠。四川七曲山的文昌宫,当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一座。
天津老城西北角曾有一座知名的文昌宫(初名文昌祠),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与铃铛阁遥对。随着世事变迁,如今仅剩了一个抽象的地名称呼。文庙和天后宫里,也设有奉祀文昌的场所。
走下阁来,回望文昌阁上的布标:“吉星高照照亮乾坤通途
圣贤普爱爱遍人间英才”(上句末似用仄声为好)。不知时下要考学并且要考好学校的学子、要谋职业并且要谋好职业的毕业学子,还有没有来求圣人和神仙的?
看门人说,这座文昌阁将要再整体抬升两米,以期达到更佳的视觉效果。周围的环境,也将按规划整修。寂静的文昌阁,也看到了它面前的坦途。

通向文昌阁的小路之一




旧碑


散置的老磨盘和碌碡



孔子像


文昌帝君像


魁星像


文昌阁北面运河风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