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颐老师谈“日常生活的历史”1
标签:
杂谈 |
2月27日,是新知沙龙春节后的第一次活动。我们邀请了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和我们谈“日常生活的历史”。雷颐老师说,从1999年开始,他的历史观有了转变。以前看待一个政策,关注的都是一些政治上的决策,对国家的影响;实际上在我们生活中很多政策,是会影响到这一群人的生活方式完全变化。一种政策出来使一种人的生活方式完全变化,这是我们的历史从来没有介绍的。
当我历史观根据自己的经验发生变化之后,我突然间想起,实近代史的梁启超早就说过“中国传统的史学就是一部帝王的家谱”,这句话你现在可以说它有点过激,但是我觉得大致正统史学就是这样,以帝王为核心,以政治为信。实际上不仅仅是中国这样,西方长期以来,曾经的历史就是强调希腊的崇高罗马的壮观,中国就是讲力拔山兮气盖世。
比如,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从现在市场就是农民生产的粮食除了交一部分公粮,可以拿到市场上按照自己的价格,按照市场价格卖。千百年来都是如此,但是实行计划经济,从1953年起,农民的粮食不能够拿到自由市场上卖,粮食不能够在自由市场上交易,只能卖给国家。国家统一收购,统一销往城市。政府把粮食价格压的极低极低。相反,农民人买工业品的时候,工业品的价格是比较高的。直到现在还有残余,比如农村用电比城里高。就是靠这个剪刀差,长期、大量的剪刀差为工业化汲取资金。从前的史书只说这个政策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积累了这么大的资金,可没有想到实行了个政策给农民造成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我们现在说的城乡二元化哪来的?就是从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开始的,粮食统购统销之后不久,就实行所有的副食品,花生、棉花这一套全部都是统购统销,都管起来了。再过了几年,就属于严格的户籍制度,这样就把中国社会分成两元,一个是农村人口,一个是城市人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