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期活动预告:碳货币本位设想——基于全新的体系建构
(2009-07-08 01:09:42)| 标签: 杂谈 |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此轮全球金融海啸,有关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地位,发挥特别提款权(SDR)作用,建立超主权货币和全球央行的讨论相和而生。与此同时,重返金本位或商品本位的呼声再起。包括索罗斯、罗杰斯、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欧元之父”蒙代尔等人,都在不同场合表示:世界需要一个统一的货币,对黄金应重新进行货币化讨论。但是,金本位或商品本位下的刚性供应、炒作囤积以及分割兑付的困难横亘依旧,而信用本位制下无约束的货币泛滥是经济体系频繁动荡的重要诱因。在此背景下,一种兼具商品本位和信用本位特征的全新货币体系——碳货币本位的设想诞生,并显示出不同以往的禀质:碳排放权基于信用秩序而产生,具有稳定的延展空间、内在价值和分割转移的极大便利。
 
迄今为止,国际上目前普遍流行并深入的看法是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看成商品,从货币角度对全球碳交易体系的理解近乎空白。应当指出,对碳交易货币化角度的探讨须划分两个层次,包括不同的时间尺度:第一,从全球统一碳市场尚未建立的现状来看,根据《京都议定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附件1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须承担减排目标,而发展中国家暂不受约束。通过《京都议定书》三种市场机制,各国潜在减排能力形成巨大碳资产,基于国际间流动的需要和渠道,为碳输出国赢得了客观货币利益。第二,如果把眼光放到相当长的时间尺度来看,在全球统一碳市场运行成熟,减排技术高度发达,碳减排权价值趋于稳定之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超额减排量有可能成为不同种类的碳货币,通过碳货币体系建构,形成全新的“碳本位”国际货币体系。
 
碳排放权是一种独特的权利,基于不同的体系建构,它可能呈现出一种或者更多属性——商品、货币甚至证券。 本文从碳的商品性出发,探讨其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若干属性,提出“碳的商品信用本位”,突出其高度依赖国际立法和信用秩序,以及不同于以往货币本位制度的特殊属性,对“碳本位”国际货币体系的合理性进行阐述,并进一步展开碳货币本位的系统设想,包括碳货币总量和碳货币发行权,碳货币完整的流通域与现行系统兼容的可能,以及碳货币本位下的汇率制度和超国界的管理机构等。作为一种超前而兼具复古意味的方案,碳货币本位设想的实施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但为理解全球碳交易体系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货币视角。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