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谈房地产

(2008-03-26 21:20:22)
标签:

校园

分类: 沙龙纪要
也谈房地产

 

一、有“意思”的词以及房地产行业背景介绍

在文亭的提醒之下,我意识到可能大家对房地产行业的背景并不是很了解,但我考虑如果像课本那样介绍“房地产ABC”,会失去很多趣味。因此,我会先很简单介绍一下房地产行业,然后选几个一年内比较火的词给大家讲讲。先把这些词列出来,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引擎先自行预习(^@^):

 “大小婴儿潮”,房地产行业固有周期受人口影响

 “圈地”,从美梦到梦魇

 “70/90”,制定政策的人有多单纯,开发商就有多狡诈(福建开发商的对策)

 “第二套房”,政策如何逐步收紧

 “拐点”,负面预期如何影响市场

 

(欢迎大家提供感兴趣的词!mail to: demi_0521@hotmail.com ,其他关于房地产你感兴趣的东西,也可以发信给我!)

 

二、房地产市场过去几年的回顾以及房价为什么会上涨

 

1、市场概况:2005年开始,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房价持续快速上涨。

 

2、需求的旺盛由多个层次的原因造成:

(1)真实需求,也就是自住购房需求,由于大婴儿潮的第二次置业逐渐到达高点,而小婴儿潮的第一次置业开始,真实自住需求旺盛。

(2)投资/机需求,这两年在某些地方可以占到1/3甚至更多。不动产本身就具有增值保值的效应,而伴随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加强,海外热钱持续流入,更是炒热了中国的不动产,带来投资/机需求的暴增。

 

3、伴随市场的火热,供给出现了问题:

(1)在市场销售持续高热情况下,土地、房产开发比却在持续下降,市场存在一定的“捂盘、屯地”现象。

(2)结构失衡:大户型更赚钱,更具保值效应,是投资/机者的宠儿,因此在供应结构上,开发商愿意开发大户型,造成结构失衡,中小户型严重不足。

 

4、需求的火爆和供给结构上的失衡,必然带来房价的暴涨:

通过计算收入房价比,可以看到房价已经到了夸张的程度,对比台湾房地产市场,我们看到中国政府调控的不力。未来只有保障性住房才能够真正改善房价。

 

三、对房价下跌的预测

 

1、房价已经开始出现了下跌,从短期看,市场阶段性降价已成定局:

   短期供应会放量:

   紧缩的货币政策和清查闲置土地都迫使开发商加大开发力度;

   而去年年底开始的成交量下降,造成大量房子积压,开发商开始使用打折、送物业费的方法,降价投放市场;

   过去几年投资/机购房量巨大,而由于央行去年持续加息,租金水平尚未调整到位,投机者可能会将部分房产放出,二手房交易放量;

   整体看,短期市场供应很大。

   而短期需求下降:

   在国家宏观政策、房地产相关政策和“拐点论”等舆论导向之下,具有真实购房需要的老百姓开始持币观望;

   而原来在某些城市占有一定份额的投资/机需求,大量萎缩,如北京、上海等地,这也造成市场需求有限。

   国家处置闲置土地的风声加紧而银行信贷紧缩,带来开发商资金压力。为了实现现金回笼,开发商已经开始降价将手里的房子出清,而如果出清手里的房子也无法支撑开发的,目前正在寻找多种融资渠道,或者出卖部分股权,或者寻找过桥贷款,或者进行股权信托,市场上目前这样的公司很多,但是从融资周期考虑,这个时间应该不会超过3个月。预计房价下跌将会在未来一个季度内有较为明显的趋势。

   考虑区域市场的不同情况,房价下跌的比例将会不同:对于这两年开发商特别关注,囤地特别严重的地方,放量肯定会相对明显,这些地方的房价泡沫又相对多,因此房价下跌可能相对惨烈,而对于房地产行业还不是很发达的三四线城市,房价的下跌可能很小,甚至没有。

 

2、长期看,中国房地产有比较坚实的需求支撑,发展仍然看好。

 

四、买房建议

根据小婴儿潮计算,至少到2015年都将是住宅的需求高峰期,如果有真实需要的话,考虑这两年内开发商为消化土地存量,放量将保持较大的水平,建议购房。如果以投资为目的,目前商业地产仍被低估,可以考虑投资有独立产权的商铺,但要注意筛选机会。另外,商业地产信托产品也值得关注(门槛较高)。

 

特别说明:房地产行业相关因素很多,我的观点请各位批判的接受或者批判的反驳,欢迎在沙龙的时候讨论、辩论。但是,请不要将此篇文章的任何部分转载,希望大家尊重我的版权,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