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沙龙纪要 |
“般若”是梵文,意义很广,把它译成智慧或者大智慧都不尽然,因无上庄重之故而沿用了梵文的音。简单地说,般若就是妙智慧,或者是真心。
“波罗蜜多”也是梵文音译。“波罗”译为彼岸,“蜜”是到,“多”是上,意思是到彼岸之上。
“心”这里的心并不是“般若”所表达的真心的意思。小乘佛法虽出三届,了分段生死,但终因法执未除,未了变易生死,所证涅槃是有余涅槃,而未能究竟。大乘佛法把我执和法执都消除了,证得无余涅槃,最后以成佛为究竟,就是到达彼岸之上。佛法以大乘佛法为中心,大乘佛法以般若法门《大般若经》为中心,而《心经》又是《大般若经》的核心。《大般若经》有六百卷,《心经》只有260个字,但却是《大般若经》的精髓。
“经”(净土宗念佛号,禅宗起疑情,密宗身口意三密,作用:自性显现,一念不生,断除妄念,“念佛”的重点不在“念”更不在“记功德”)
辨用:
辨用就是辨别佛经的作用。《心经》的作用是“破三障”:报障,业障,烦恼障。人活在世上,所遭受的一切灾难困苦,内心各种各样的无名烦恼,都是由这三障带来的。
报障:分正报依报两种。正报是指我们的身体,依报就是我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环境。
业障:就是我们做一切事业的障碍。每个人在干任何事业的时候都免不了碰到各种困难,阻力和挫折。出家人要修道,弘扬佛法,在家人要工作。无论做什么,对大众有利,尽心尽力好好地做就是善,反之敷衍了事甚至损人利己就是恶。所谓人道者,就是过去世做了善事也做了恶事,善恶混杂。因为他贪嗔痴俱全,只是分量少些,所以因中善中有恶,以致于办事时不免碰到棘手的问题,这就是业障。
(六道:贪瞋痴太深则下地狱,贪心重—饿鬼道,愚痴—畜牲道,瞋恨心重—阿修罗道,贪瞋痴少而善行多—天道)
烦恼障:因为有前面的报障,业障存在,人在立身处世时就难免有不如意不顺心的时候。一旦不能称心如意就胡思乱想,烦恼丛生,苦不堪言,这就是烦恼障。
译经人:
《心经》有7种翻译版本,现在最盛行的是玄奘法师翻译的,全文260字。
正文:
观自在菩萨:
就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初期修行是从耳根圆通修起的,他在大海岛上听涨潮落潮的声音,追问自己这听见声音的是谁,听不见声音的又是谁,从而悟出潮声有生灭,但听闻的自性无生灭,反闻闻自性,不跟着声音跑,这叫做回光反照,即观照。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梵文,“觉有情”。众生都有感情,但都是私情,比如父母爱子女,但是他只爱自己生的子女,对别人生的子女一般就没什么感情了。“觉”就是要觉悟,觉破这个私情,成为“大情”。私情是有情,大情是无情。觉破私情就是“觉有情”,就是“菩萨”,像观世音菩萨,把世上一切众生都看作是他的子女,就像父母对自己的子女一样慈悲,闻声救苦。菩萨除“自觉”外还“觉他”—他人也觉破迷情,这就是“大乘”。(乘的概念)。菩萨和大乘行者在初发心时就不是为自己,而是为普度众生才学佛修道。(例子:游泳)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观自在菩萨道行深远广大,圆满无碍,到达生死苦海彼岸。
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色受想行识。“蕴”即积聚。五蕴又称“五阴”,即五种妄想妄动,积聚不散,像阴影一样遮住了我们的智慧光明,使本来具有的真心发挥不出来。
度一切苦厄:
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
厄:刀兵厄,水,火,风等厄。这些厄都是过去世所造的恶业,在今生感得的果报。
舍利子:
有些人把这三个字误解了,以为是佛圆寂焚化金身的时候产生的舍利。其实这里的舍利子是人命,是佛的大弟子,在佛的众弟子中智慧第一。舍利是梵文音译,意思是鶖鹭,是舍利子母亲的名字。印度人的风俗常常以父亲或者母亲的名字命名。印度传说鶖鹭眼光非常敏锐,在空中飞行的时候能把海里的鱼看得清清楚楚。这位女子异常聪明,所以以鶖鹭为名。子即儿子。有的经书上把舍利子叫做舍利弗,弗是梵文音译,是儿子的意思。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段内容非常重要,它是心经的要旨,心经的精华所在。
色包括了色声香味触法,这一切色都无自性,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佛经里讲的空就是“因缘所生法”。(身体:地水火风四大)
世间一切境物都是可见的色尘,所以历历在目。既然历历在目,看得见摸得着,这不是实实在在的有么?为什么又说是空呢?我们说一切色相之所以能形成,都是我们自性的作用,是我们的本性所显现的。这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哪一样不是通过我们大脑的构思和手足的操作而成,大脑之所以能构思,手足之所以能够操作,这又是谁的功能呢?现代科学家说眼睛本身并不能看见事物,而是大脑的功能,大脑视神经坏了眼睛就看不见东西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假如全是大脑的功能,当我们死后,这个眼睛和大脑还在,为什么我们就看不见东西了呢?可见这里面还有个能看的东西,这就是自性。大脑和眼睛像电线和灯泡,而自性又叫佛性相当于电,是强大的动力。
《楞严经》里说“性色真空,性空真色”。这个性是妙有的真空体,它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没有丝毫形象。一切色相都是妙有真空的“性”的体现,都是我们自性所起的作用,离开自性是没有色相的。但世上的人往往都执著于有形象的色为实有,而且迷入心窍。其实一切色相就是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一切色相。色外无心,心外无色。
“色不异空”是对凡夫讲的,凡夫都着相,着有,把一切境相都认为是实有,贪得无厌,所以佛说色不异空,教大家清醒明白,不要执著于色相。纵然你费尽毕生心力,使尽计谋,追逐求取,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反而临终随业受报,枉受轮回之苦。
“空不异色”是对二乘说的。因为二乘人执空,认为色外有空,空外有色,因而废色守空。他们认为凡夫因执著色相,为物所使,困扰受苦,造业受报,所以生死不了。欲了生死,则必须远离这个色相肉体,断除我执,破有,守空。可他们不知道,有个“空”在,还是着有。
不异二字虽说是没有差别,没有两样的意思,但总好像还是有两样东西存在,不是一体,所以佛紧接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菩萨虽然知道色和空没有两样,但是这个“没有两样”毕竟还是针对两种东西比较而言,仍然不是一个分不开的共同体。所以佛在这句话里指出,色,空是一体,是完全一致的,我们真正明白了色空不二的道理(不二法门),也就明白大乘佛教里的空不是顽空,断灭空,而是妙有真空(断灭空和无情众生)。因为性空无住,所以相业虚幻不实,不可得。山河大地,森罗万象,一切色相都是自性的显现,一切色相就是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一切色相。在色相上不分别,不执著,随缘起用,不取不舍。(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相由心生)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受想行识四蕴虽然是心法,是无相的,但是和有相的色法没有两样,同样是虚幻不实的,同样是真心所现。色蕴既破,受想行识四蕴也就随之而破了。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一节是《心经》的主体部分。因为诸法皆空,有其名而无实质,都是人的真心所显现的妙用,所以一切不可得不可求。既然是空,当然也就没有生灭了。
禅宗有个故事。有一个“灵性”执着我相,附在一个快倒塌的破灶上,以灶为身,使灶显灵。于是有很多乡下人供它求它,希望它帮忙解决种种疑难问题。这个灵性由于贪图人们的供养,而且喜欢吃血腥的东西,也就随乡下人的要求,大显神通。顿时一传十十传百,乡下人都杀牛宰羊供养这个破灶。有位禅师恰好路过,他看乡下人如此愚痴,而附在灶上的灵性这样杀生,他升起慈悲心,拿起禅杖在灶上敲了三下说“此灶只是泥瓦合成,圣从何来?灵从何起?凭什么烹宰物命?” 意思是告诉这个灵性,你本来是遍一切处,妙用无边的,可你却执着在这个泥瓦做的破灶上,为泥土所拘,受乡下人供养,杀生害命。看起来是享受,其实是在造恶业,将来一定受报无穷。问它灵从何起,就是提醒它,灵不是在这个砖瓦泥土的破灶上,而是在你自己的佛性上。趁现在无色身之累,赶紧回光反照,认识佛性,就能遍一切处,自在逍遥。灶一下就倒塌了那个灵性从此皈依。
一切精灵都能附在草木砖瓦上而显灵,就像我们这个妄心纳在肉身里面,但只能遍布这个肉身,而不能到达其他地方。因为执着了这个身体是我,却不知道身体之外的一切都是我。书里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就是说,一切时,一切处都是我们自性的显现,都是我们自性的妙用。佛性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至因为我们妄想执着的缘故,不知道佛性遍及一切地方,只知道这个肉身,于是“无处不在”就变成“有处所在”了。把大到遍及一切时一切处的佛性,变成小到只能遍这个肉身。
现在的人学佛不得力有多种原因,大概分起来,无非下面几种:
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就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界求助都属于依赖心,学佛必须要自学,自修,自证。
第二,误以为求佛可以消罪灭障得福报,而自己依然执迷事境为真,贪求不舍,以致烦恼如故。殊不知学佛是依照佛的教导,扫除自己的迷误,明见自性,脱离烦恼,而不是为了求福报的。
第三,初下手时不明白学佛的究竟,没有正确的决心,故不免流于盲从。
第四,依赖他人。为了速成一心想求得最无上的法,最好的师傅。所以就升起种种较量高低的分别之见,生起诸多门户纷争的见解。尤其是在分别挑选时,这个法刚修了一点又去修那个法,而不能一门深入地专修下去。结果往往是走了回头路或者走错了路,空耗时光,一事无成。
第五,因为空耗时光,久无消息,于是就疑人谤法,或者是半途而废。
第六,贪心,以多为胜,样样兼修。
第七,终日向外驰求,不知道归省自心。想起来了或者有空闲时间了就念念佛,打打坐,或者参参禅,有的人甚至把修法当作消遣之事,无关痛痒。
第八,纵然遇到好的知识,遇而不识,当面错过。
第九,喜欢妄测他人的境界。比如说“某人开悟了,某人还没开悟。”却不知道你要分别人家开悟与否,你自己先要开悟。你自己没有开悟,如何能断定别人呢?人云亦云,妄自猜测,反而自心不清静。
第十,由于贡高我慢,对他人生疑生妒,且耻于下问,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不肯或不好意思去问。
第十一,误认为无明为实,烦恼难除。菩提为佛独有,我辈此生无份,而不敢切实修证。
第十二,当行住坐卧,人事往来,种种习气发生时,一点也不自觉,任其流浪往返,决不回顾自心。结果往往是虽然学佛修道,却不得其用。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既然诸法空相,没有生灭没有垢净没有增减,五蕴法皆无,那么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自然也随之而无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能生者谓之“根”,根能生枝叶,眼根能生眼识,耳根能生耳识……六根中眼耳鼻舌身意五根是身体所具有的生理器官,是由物质组成的,是有相的,故为色根。意根属于思想,精神作用,是无相的,故为心根。身体既是四大假合之体,空无所有,六根自然也空无所有。身体包括这五根生理器官,是父母精血交合而成,因缘和合而有,缘生性空,无自性,无实体,如梦幻泡影,了不可得,故云“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皆空的意思。尘又名为“境”,能污染心性,像尘埃一样,本来面目由于六尘所盖而无法显现。万有诸法虽多,均为四大所显。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六根六尘六识合成十八界,佛在心经里说“没有这十八界”,这是凡夫无论如何也不承认,不接受的。因凡夫皆执着于色身为我。
释迦牟尼佛早已成佛,为普渡众生,故示现净饭王的太子,十九岁出家,雪山苦行六年,三十岁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悟道。世尊仰观东方一颗明星出现,于一刹那间,就知道这能见的不是眼睛,而是无远不到的见性,当下开悟证成佛道。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十二因缘:
1无明: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糊涂,不明真理。因为无明,所以人才有妄行。无明并不是有个实体的东西,它是妄念,使贪瞋痴等等烦恼。若不明真理,就有了妄行。
2行:就是妄行,造作恶业,因为有了妄行,人们就有辨识,这个东西好,就喜欢,就要得到,那个东西不好,就讨厌,就不要它。因为妄行,我们生起了分别的妄识。
3识:分别,辨别之心,是糊涂的认识,错误的认识。我们过去世因为糊涂,不明真理,而又妄行。有行就造业,造业就受报。中阴身投胎的时候,是根据过去世所造的业,经过识别,选择有缘的父母而投胎,有何种业识就生成何种胞胎。
4名色:就是初入胎中,刚到了子宫里,那是只具色蕴,而受想行识四蕴只徒有虚名。借助这个名色,六根渐渐长成。人死后作七,就是因为中阴身七天一个生死,七天一个变化。投胎以后也是七天一个变化。
5六入:就是见,闻,嗅,尝,觉,知六种心性。
6触:触就是六根接触六尘的意思。由于与外界接触,则会升起苦,乐等感受。
7受:领受,接受。六根接触六尘就会升起种种感受,因受而升起贪爱。
8爱:对境产生爱欲。心里起了贪爱,就一定要想办法得到,取为己有。
9取:追求,造作。既然有求取,就有得。
10有:即业已形成。“有”是求取而得,因为求取,则造成业。做任何事情都是造业,只是业有善恶。业果不亡,必然投胎转世,受未来生死之苦。
11生:是受现在世所造的因,而感得未来世的五蕴身。
12老死:人死时是痛苦万般的,因为这时候四大要分散了。地大分散时,就像一座大山压在身上一样沉重。水大分散时,就像整个身体浸在水里一样潮湿寒冷。火大分散时,就像火烧一样热。风大分散时,就像大风吹卷山上的泥土,一层一层地削掉,这叫“风道解体”,这种痛苦最厉害。最后风大分散万了,呼吸不来了,痛苦到无以复加。
佛说的十二因缘法揭示了一切众生在六道轮回中生而死,死而生,无始无终地生灭流转,轮回不息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遵循着因果规律。还告诉我们生死轮转的最主要由来就是无明。无明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无明当体是空,不是真有。既然没有,又怎么破呢?实际上无明无可破,一觉便了,所以“无无明”,也没有“破尽无明”。
同时我们要知道,成佛不一定非经过中乘的辟支佛或者小乘的罗汉。我们凡夫只要了悟,诸法空相皆不可得,不着相,不取法,当下便成佛了。所谓成佛者,就是一点也不着相,随缘起用,饥来吃饭,寒来穿衣,困来睡觉,没有一点欲望心,没有一点求取心,处处都是方便别人,利益群生,而不为自己着想。这样就是佛,而并不是发什么神通,变化多端。
无苦集灭道。
四谛法:苦,集—世间因果。灭,道—出世间因果。
苦:苦苦。乐苦—乐境失去后所感受到的苦,如天人。行苦—诸行无常,迁流不息,没有什么痛苦感,也没有什么快乐感,却又时刻在变,不得安定。那么苦又是从何而来呢?是唯心所造,自作自受,换句话说,就是从“集谛”而来的。
集:集谛为什么是世间因呢,我们本来没有心,集起则为心,“心本无生因境有。”就是说由于有声、色等境在,才从各个境缘上领受它的形象,产生认识,分别它的异同,发生爱憎取舍,生出各种思想和年头。
灭:灭谛为出世间果。灭是寂灭,断尽的意思。此类众生看清楚了苦的根源都是自己招感而来,他羡慕超出三界,获得不生不灭之寂灭乐果,所以独善其身,修行,断除一切烦恼业力,解脱六道轮回生死。
道:道谛是出世间因,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要断除“集”这个因,要从修道入手。
修道:
戒,定,慧:基本修法是从戒修起,以戒除贪毒,由戒生定,以定破瞋毒,从定发慧,以慧破痴毒。
三十七道品
五停心观:
1不净观:观察一切境界事物皆属不净之相,看男女都是白骨,所以停止贪欲。贪心重可修。
2慈悲观:观察一切众生痛苦可怜之相,以停止瞋怒。
3因缘观:观察一切皆从因缘生,12因缘三世相续,前因后果历历分明,以停止愚痴。
4界分别观:把诸法分为六界或十八届,是停止我见之法。
5 数息观:观察呼吸出入之相,计呼吸数,把心摄到呼吸上,心息相依,以停止散乱之心。
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无智就是无般若智慧可证,无得就是无佛可成无菩提果可得。佛这样说是为了破除菩萨的法执。佛以此明示菩萨,六度的智慧也不是究竟智慧,由此所得的佛果也不是究竟佛果。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远离在这里不是指距离远,而是永远离开,离弃的意思。颠倒就是相反,倒置,指真假不明,认真为妄。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以不净为净。
涅槃又叫圆寂。涅是不生,槃是不灭。涅槃和圆寂都有不生不灭,圆满清净的意思。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诺)多罗三藐三菩提。
咒语,阿耨多罗的意思是“无上”,三藐的意思是“正等”,三菩提意思是“正觉”,无上是对菩萨的有上而言,正等是对二乘圣人的不等(偏真)而言,正觉是对外道的邪见和凡人的愚昧而言。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段为密说。密分一般不可解说,因一落言语,就成分别,就有思想,反而添知加见,有损佛说的本意,所以咒语一般都不解释。但此经是自利利他的,终不能离开众生,所以略说经文:
揭谛:度过去
波罗揭谛:向彼岸度过去
僧:一起
菩提萨婆诃:速速证到菩提。
其他:
修道的人,往往把世间法看的很轻,以为不值得理它,以为出世法就是远离世法。于是日常就不在人事上用心,于做人的道理全不讲究。其实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忠信是做人的法用,均是尽人道的基础。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到,为人的基础就不牢固。人格尚不够如何能成就比人更圆满的佛呢。所以尽人道正式成佛的根本。
Reference:
《心经抉隐》元音老人著。(佛法修正心要丛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