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字幕里音频的名字
(2009-09-05 00:00:38)
标签:
娱乐 |
今天做完节目回到家已经晚上十点多了,进门妈妈在看“快女”。虽然现在我们的CHINA BLUE 浙江卫视也号称全国第二了,但与这个第一的差距还是让人觉得望尘莫及。庞大的投入指的不仅仅是经费,也是制作团队的档次。当一切落幕的时候,我仍然习惯性地守候着节目最后的字幕,等待着“音频”这一栏一闪而过,然后再转台。
我亲爱的广院音工的同学们,你们也会有这样的习惯么?印象中我很小的时候就很喜欢看节目后面的字幕,看看这些幕后工作者的名字,那个时候的我并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也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幕后工作者。
“快女”的音频有一长串,初略估计,十几个人吧。猛地,茫然若失了一下,想想在浙江台也整整一年了,80%的时间里我们的节目音频都是只有两个人,楼上一个,楼下一个,哪怕是我们的品牌节目“我爱记歌词”。又想想我这几天,终于开始独立在400平米“坐台子”,心里有些酸酸的感觉说不清道不明的。做的节目倒并不难,但是我做得并不好,当然有很多是因为硬件的原因造成了诸多不便,还有当然也因为我毕竟缺乏经验,但我也确实没有把现有的设备用好。周二的时候,某比较大牌的明星到我们400来做节目,编导导演一堆人唆使我这啊那啊,而我只有一个人,那种无助和尴尬真的觉得我是不是该找个洞躲起来,是不是在丢我们音工的脸。
小小的演播厅,只有4只顶掉音箱,而且还是不对称的,分频器的点是不对的,低音单元是从来不开的,能机动的只有两只没低频的返送音箱,这样的情况下还做歌唱类的选秀节目,难怪人家不骂我们音频烂。然而我也恨自己就这点能耐,就屈服了这样的状况,就变成了一个“所有人都有声音不反馈就好”的开关师傅。
曾经,我是多么期待自己的名字能够在节目最后的字幕里出现。然而如今那名字却如此刺眼,时刻告诉我这就是我做的节目的质量。
想起广院,小礼堂那小破台子就是我们全部的荣耀,一场晚会的音频意味着的不仅仅是结束后的“工作聚餐”,更是为了我们燃烧的青春。曾经调音台上那个一个一个彩色的推子和旋钮,是充满了如此的神秘感和吸引力,哪怕只是摸一摸,都让人似乎感觉到它的庞大力量。或是绕线,现在的我已经绕得飞快,然而曾几何时,我们是那样充满热情地一遍又一遍向师哥去请教到底怎么打结。我是能听出频点的人啊,然而我们的均衡都直接是pass掉的……
我很迷茫,真的很迷茫,我才24岁,却没一点点学术研究的激情了。我不再写歌,是因为我没有被分到后期,我分到了录制,我本想放弃音乐做好一个幕后技术人员,却发现一切的理念都很荒谬。能不给话筒就不给,能不拖音箱就不拖,理由都是,话筒多了声音不好,音箱多了要反馈。哈,如果真是这样,还要我们这些人做什么,音频难道不就变成一个高中生就能做的事情么?
然而只是这样发发牢骚罢了。我真是很怯懦的人。我讨厌和没有共同话题的人去谈论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