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250演播室,集团招聘09年度新主持人,考试的28位考生中,接近半数是毕业于我们中国传媒大学的播本或者播音双学位的学生,还有来自浙江传媒学院的和少数几个吉林大学啊西北大学啊之类的学生。
   
因为自己是做音频的对声音比较敏感,所以我对28个考生的声音有比较深刻的印象。不是我吹牛,我们学校出来的学生,无论普通话的字正腔圆程度,或是整个声音的质感都明显比其他学校的要好。当然我所说的是一个整体感觉,也有个别其他学校的考生普通话也还不错的,但是总体上,我们学校的学生要显得基础扎实很多。
   
因为集团需要招聘几个新闻主播,所以部分考生被要求播一段新闻稿,大概只有30秒准备时间,在这一环节中,不仅仅是普通话,主持人对于稿件段落断句的把握、主持风格的把持,以及肢体动作和表情上的特点,被充分地暴露了出来。总体来说我们学校的几个考生都表现得更为端庄、得体。
   
但也正是这个环节,让我发现了一些小问题。相比我们广院学生的学院派风格,浙江传媒学院的几个学生就显得更为活泼一些,虽然普通话基础上有些薄弱,但是他们显示出了一种时尚的主持风格,给人感觉比较松,不是那么紧。而这样的风格,似乎更让在场的评委老师关注。
   
再比方说有个连词成故事的小环节里面,对于“鲜花、鲜血、警察”之类的一些词,好多人的小故事都想以08年的地震啊之类的作为背景,或者有的干脆只是说了一段空洞没有主题的话,其实这些内容太不抓人了。有一位浙江传媒学院的考生,经过短暂的思考后,以一句舒缓又甜美的“我谈恋爱了……”作为开头,一下子抓住了我们大家的耳朵。
   
我觉得,电视节目的发展,也包括了观众的品味变化,现在的观众越来越喜欢一些时尚的、活泼的、有经济感觉的节目,这时候,不仅仅我们的片头片尾、灯光布景要变化,主持人的形象以及说话风格都要变化。我们广院的同学给人更多的是一种类似CCTV那样的正式感,那种感觉对于一些地方台来说,就未必合适。
 
   
还有一点让我叹息的就是,28个考生中,大多数的考生还是显得缺乏文化底蕴。当然,一个好的主持人,他的文化底蕴不是一两年功夫能练出来的,但是既然要做一个电视台的主播,对着成千上万的观众说话,首先自己应该是说话能站得住脚的,一些基本的社会问题常识还是应该有的。今天的考题中有一道题是关于金融危机,竟然有4、5个考生对金融危机“基本没有概念”,对于国家采取了什么相关政策也只能说出简单的4个字“刺激消费”,这样的主持人做出来的节目又怎么能有深度呢?
   
此外还有一个小建议,相对于女生考生,我们的男生考生虽然服装上还算注意,但一进演播室的灯光照射下,就显得“满脸泛光”,据我所知,我们的播音专业也是开设了化妆课的,应该知道,做节目时,一些散粉能有效覆盖脸部的油光。此外,由于真正的眼镜在演播室灯光照射下是反光的,所以我很建议考生,如果要戴眼镜进行考试的话,最好是里面戴隐形眼镜,外面配上合适自己的镜框,那样就不会出现在演播室眼镜反光的问题了。
   
工作中的一点感受,记录于此,晚上的节目又要开始了,闪!
							
		 
						
		加载中,请稍候......